商品售后服务网

优质品牌因何“自残”
[发布时间:2008-09-12 00:00:00 点击率:]

  □ 曹伟

  

  在全球竞争浪潮中,外资品牌对中国本土品牌采取“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买,买了之后束之高阁”的策略,越来越多的国内品牌资产惨遭流失。如苏泊尔、大宝、中华牙膏、南孚电池等一大批民族品牌陆续被外资收购,部分行业已几近沦陷。

  这些被外资收购的民族品牌,并非都是面临着市场业绩严重亏损、近乎倒闭的局面,其中不乏一些市场业绩良好的优质品牌。令人费解的是,这些优质品牌为何染上了“自残”恶习?

  首要原因在于关联企业间的体制没有理顺。由于关联企业间资金运作不科学、不合理,致使资金链吃紧,在此背景下,忍痛割爱自有品牌也就成为必然。

  东盛科技无奈将其子品牌“白加黑”转让给德国拜耳集团就是很明显的案例。“白加黑”等OTC品牌是东盛最具代表性的优良资产,这些品牌在2005年的销售额为3.308亿元。但由于东盛科技被大股东东盛集团和二股东东盛药业占用资金一度高达15.88亿元,另外存在累计未披露对外担保9.56亿元,东盛资金链全线告急。无奈之下,在商务部批准后,东盛科技将“白加黑”等优质子品牌以10.72亿元忍痛出售给德国拜耳集团,从而促成了迄今为止中国制药领域最大的一起外资并购案。

  其次,滑稽的企业竞争策略。一些企业往往在品牌业绩长时间无法突破的情况下选择引入外资,通过将大部分股权出售给外资品牌的方式进行合作经营。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品牌在此之前的市场业绩并不亏损。

  前不久,原本属于丝宝集团的舒蕾、风影、顺爽和美涛4大洗发品牌委身外资拜尔斯道夫旗下。丝宝集团相关负责人称,如果公司不与拜尔斯道夫合作,也可以健康发展,但公司的发展以及产品市场份额不会有太大变化;选择出售控股权,就是想借助拜尔斯道夫的力量,扩大丝宝4大品牌的市场份额,增强竞争力。如果不与它合作,丝宝就无法突破外资品牌的包围,发展会受到很大限制。此话或许不无道理,但丝宝集团却忽略了外资收购中国本土品牌“买了之后就束之高阁”的策略,忽视了一大批民族品牌被外资收购控股之后陷入无助、无奈局面的事实。外资收购本土品牌的目的并非是要帮助它们做大做强,而是通过打压本土品牌,达到其占领中国市场的目的。

  此外,本土优质品牌被不合理贱卖,也不排除部分地方政府不良的动机和监管乏力等原因。

  本土优质品牌要避免“自残”,需要从根本上祛除病根,包括关联企业财务科学合理公开化、企业科学的经营观念及策略、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等。如此,本土优质品牌才能在宽松平等的竞争环境中快速成长,从而避免收购控股后被“束之高阁”的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