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土地是这儿的稀缺资源,温州人均耕地仅有3分多一点。”在温州采访,记者不断从官员、企业家以及当地同行那里听到这个“论断”。工业用地日益增长和耕地保护政策的矛盾在温州“越来越尖锐”。
如今,温州城区的工业用地高达一亩200万至250万,而且是“定向供应”。
眼下,温州市政府推行“企业大型化、产业重型化、资金外向化”新政,促使土地资源迅速向大企业集聚。譬如,“全国‘十大锁王’中的温州6个‘锁王’联络其他三家制锁企业组建中国·强强集团公司,温州市政府一下子批地200亩,其他企业都羡慕死了。”温州管理科学研究院院长、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介绍说。
被政府青睐的大企业还有:温州本土企业精良集团获得70亩优惠价格土地,温州籍商人邵联勤的服装企业上海斯尔丽获50亩优惠价格土地。
被称为“温州企业导师”的周德文被媒体称为“温州最忙的人”,现在几乎每个月都有中小企业找上门来,请他帮忙找政府批地,但是“能帮忙拿到地的微乎其微”。
企业主们抱怨发展无空间,而“土地瓶颈”则是一些官员的口头禅。
最近几年,温州每年的建设用地规模在1.7万亩左右,依此规模,21世纪的头10年需占用耕地面积在22万亩至27万亩之间。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2000年时温州全市耕地面积不过253.2万亩,10年间将近1/10的耕地被占用。此前,从1978年到1995年,耕地净减40.96万亩,年均减少2.41万亩。
整个1990年代的10年,温州工业化和城市化齐头并进,市中心鹿城区和龙湾区的耕地保护率仅为40.1%和52.9%,东南丘陵市郊牧野田园风光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中国笔都”、“中国印刷城”、“中国鞋都”等工业厂房。
消逝的耕地背后是一个经济增长奇迹,也是一个城市化大跃进的样本……
不断缩减的耕地
1984年4月,时任温州苍南县钱库镇委书记的陈定模毛遂自荐到一个名叫龙港的地方当首任镇委书记,当时他面对的是一片荒凉的港湾和5个冷落的小渔村。这位镇委书记好大胆子,他发动农民造城——谁愿意出3万元人民币,谁就可以进龙港镇建新屋,就可以有一个龙港镇户口。结果,短短10天内,就有2700家专业户申请落户,“家家办工厂,户户闻机声”,掀起农村工业化的浪潮。
10年后,当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来到龙港镇考察,龙港镇已经是闻名全国的“中国第一农民城”。
可以说,龙港浓缩了“温州模式”的基本特征。起步于家庭工业和个体经济的温州正是通过发展“小商品,大市场”式“小狗经济”,一跃成为中国重要的轻工业生产基地,温州甚至一度定位为“国际性轻工城”。然而,小工厂林立的温州,“成也轻工业,败也轻工业”。
温州的产业基本上集中在服装、皮鞋、箱包、打火机等劳动密集型、低加共度的制造业界结构上,“低小散,依靠规模取胜”的轻工业在21世纪初遭遇了土地瓶颈,2003年以来温州DGP增速下滑,2004年上任的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诊断出三大症状:一是产业发展难以为继,二是要素难以为继,三是环境承载难以为继。在这个“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城市,所谓“要素难以为继”,其实就是土地资源匮乏,供地不足。
“腾笼换鸟”
如何既不占太多耕地,又能保障工业化进程中的用地需求?这是一道摆在温州执政者面前的现实难题。“如果不调整产业结构,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腾笼换鸟’的话,温州经济就没有出路。”王建满看得很清楚,他开出一个名为“腾笼换鸟”的药方。
王建满上任半年后,温州市统计局专门成立课题组,调查了242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的用地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工业园区作为产业积聚的主要基地,不仅土地利用率和产出低下,而且土地浪费严重。温州全市到2004年底共建成10个工业园区,但至今园区内仍有43%的土地没有开发。工业园区内累计开发土地面积共计39.7平方公里,其中已建成投产面积只有22.8平方公里。有些中小企业一家就圈占几十亩乃至上百亩,珍贵的土地被闲置和浪费了。
“土地资源供给不足和土地使用集约程度低的问题并存,工业园区低水平发展问题仍较为突出。”温州市统计局的一位官员表示。
目前,温州一共拥有30多万家中小企业,全市工业总产值95.5%、80%的税收是中小企业创造的。眼下,不少中小企业都处在扩大厂房扩大生产规模的历史阶段,结果遭遇了土地瓶颈。
为此,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专程前往日本考察,在土地资源紧缺的日本,周德文看到了一种独特的工厂,“日本人向空中发展,像盖高层写字楼一样盖工厂,一栋楼十几层,一个企业租一层”。从日本回来后,周德文建议温州市向日本学习,由政府建设标准厂房,或租或售。
温州市政府采纳了周德文的建议。去年6月,正式下文推行标准厂房建设,计划五年内建成100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在温州龙湾滨海园区,记者看到了正在建设中的标准厂房。据悉,今年11月以前已经建成20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
“政府已经规定,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下的企业,原则上只供房,不供地。”周德文介绍说,以圈地发展的模式在温州已经没有任何空间。
然而,标准厂房的建设步伐远远跟不上温州企业求土地谋发展的速度,企业外迁已经成为进行时。10月,周德文带领温州企业家代表团访问上海松江区,令温州企业家们振奋的是:“之前,松江区批1500亩土地给温州著名民营企业:中国·正泰集团建立正泰工业园,这在温州简直是天方夜谭。”周德文介绍说,温州企业外迁每年约计2000家以上,保守估计投资额在200亿元以上。
“庙小装不了大菩萨。”一位温州籍民企老板对记者说,“造成温州民资和民企外流的最初动因真的是供地太少。”当然,土地稀缺背后意味着土地
上一主题: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新机遇
下一主题:安徽省浙江商会搭起皖浙经济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