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李光缙:书堆里走出的重商主义者
[发布时间:2007-12-07 00:00:00 点击率:]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时代,“重农抑商”一直是统治者奉行的基本国策。在这种环境下,中国的商业无法得到充分的发展,商人也缺乏对等的社会地位。在学术上,自汉代贾谊《食货志》之后,就鲜有商业理论方面的重要著作问世。到了明末,中国出现了缓慢发展的资本主义萌芽,商业的重要性也被一些人重新认识。儒家学者李光缙所著《景璧集》,鲜明地提出了他的重商思想。

  

  商贾家庭的儒者

  

  李光缙,字宗谦,人称“衷一先生”,晋江人。他的父亲李仁,曾任户部主事。李光缙4岁时,其父病逝。史料记载,李光缙自幼聪敏,博览群书,起笔成章。36岁时,科举考试获福建第一。不过他并没有进入仕途,转而研究《四书》、《易传》等经典。这些积累,为其之后的著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为家庭的关系,李光缙和社会上的商贾阶层保持紧密的联系,从中也深入了解了商人生活和商业活动的方方面面。李光缙的兄长就是小有名气的商人。其兄12岁就到广东经商,家业从小而大,然后又回安平带着其他商人到海外发家,成为安平商界的榜样。李光缙对其兄的商业活动十分赞赏。

  长期和商人的接触,让李光缙重新审视商业的价值,也让他抛弃了传统的“农桑为本,商为末”的小农经济的观念。成功的商人也不再是投机取巧、惟利是图的代表,而是“谙扶桑之上下,通华夷之情”的奇大夫。晚明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儒商,因此李光缙也主张“儒者为贾”,希望儒者的才华可以在商业活动中充分发挥,利国利己。

  

  重商不惟利

  

  李光缙推崇商业,但并非“惟利是图”。相反他对官商勾结、土地兼并等黑暗的社会现实有十分清醒的认识。他说:“巨家之滑,横出而弄大海之波;下户之奸,没入而充宦门之手。是惟无动,动则盗夸也。”可见,他依然深刻洞察商人人性阴暗面和追逐利益冲动结合可能产生的恶果。

  李光缙本身为人正派,生活勤俭。出于官宦之家,又有大贾之兄,在殷实的家庭环境中,他始终生活在“一亩之宫,环堵之事,终生不改”。在他辞世前10日,他以“文之不用,道之不行,不处不去,总以成仁”16字授予其子。这16字实际上就是李光缙一生的为人准则。

  

  重商思想的时代局限

  

  《景璧集》是李光缙的代表著作,在这部著作中,李光缙详细阐释了他的重商思想。不过,如果我们客观地分析,不难发现,李光缙的“重商主义”依然有很大局限性。

  李光缙的重商思想,更多的是从生活经验出发的观念,意在强调商业的价值和地位,为商贾阶层正名,所探讨的也大多是和商业活动相关的社会伦理。其实,这是相对初级的问题。《景璧集》问世后,也未引起统治阶层的重视,一直作为一家之言流传。100多年后,西方“重商主义”之父亚当·斯密完成了巨著《国富论》。这部作品以完整的体系,阐述了现代国家商业发展战略的基本理论,具有高度的指导性,成为一个时代的奠基之作。

  当然,这不是学者个人的问题。毕竟李光缙所处的时代,既缺乏商业充分发展的社会环境,也缺乏实践重商理念的条件。在程朱理学全面禁锢社会思想的时代里,李光缙能提出独树一帜的重商观念,实属有胆有识,难能可贵。

  (黄 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