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党中央在十七大对国际国内文化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判断基础上作的科学决策,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战略举措。正是在体现改革的基础上,四川八大文化集团得以建立,由此改变了原有四川文化产业的整体局面。但是,产业集团的国有性质、旧有管理机制的遗风,使企业难以适应市场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此外,政府机构对于文化产业有着过多干预,对文化产业集团的运营造成不利影响。这些,更加深了从行业到政府进一步推进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使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充满强大的动力和活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党中央在对国际国内文化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判断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决策,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战略举措。
今天,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无论是物质基础还是文化环境,四川都具备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必备条件。而文化产业集团是否持续健康发展更是关系四川省能否实现由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的跨越的必由之路。
早在2003年,四川对省级和部分地区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实行了管办、政企、政事的“三分离”,推进了一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同时,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先试点,后推广,逐步建设、完善地方性文化法规体系和市场准入规则。
当今文化产业竞争的主战场体现在集团化的“巨人之战”。在实践中,四川逐渐形成以大集团带大产业的发展思路。目前,全省共组建八大文化集团: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四川广播电视集团、四川新华发行集团、四川出版集团、成都演艺集团、四川党建期刊集团、成都日报报业集团、四川博文集团等。8个集团资产总计、年总收入超过100亿元。其中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四川广播电视集团、四川新华发行集团、四川出版集团、成都日报报业集团等5个集团资产均超过10亿元。四川新华发行集团、四川出版集团、成都日报报业集团等3个集团年纳税额超过亿元。各大集团通过资源整合,体制创新,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各文化集团注重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努力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和经济效益的最优化。“大集团带大产业,大产业促大发展”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文化体制改革不仅造就了四川文化产业的集团化,还将进一步推进产业迈向纵深发展。
四川省文化产业集团的诞生和运营,是在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情形下促成的。事实上,文化体制改革不仅造就了四川文化产业的集团化,还将进一步推进产业迈向纵深发展。
在这方面,成都传媒集团非常具有典范意义。该集团与国内先前组建的几家传媒集团相比,成都传媒集团拥有相当完善的融资机制和渠道。随着成都传媒集团的成立,“博瑞传播”作为集团内上市公司的作用将发挥得愈发明显,将会为整个集团的融资和广告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同时促进自身业务的进一步完善。因此,在成都传媒集团组建后,博瑞传播在证券市场上立即受到有关机构的强力推荐。
成都传媒集团的成立彻底打破了博瑞传播原先在传媒主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资源瓶颈。以往,博瑞传播是成都日报报业集团麾下的上市公司,印刷和广告是该公司的主营业务。在广告业务上,公司是《成都商报》的首席广告代理商,同时独家代理《成都日报》广告、独家代理《成都晚报》周末版广告。而今,作为成都传媒集团下属的上市公司,博瑞传播由平面媒体向综合性传媒集团跨越的“关键一跃”顺理成章地完成,成为国内首家横跨报纸、户外广告与广播电视的跨媒体广告公司,公司的发展战略也将发生根本性改变。经此变革,以往严重制约博瑞传播公司成长空间的两大关键性因素——纸媒体成长空间有限、利润关联交易比重过大有望得以彻底消除。这将为博瑞传播进一步整合媒体资源、做大做强奠定基础。
成都演艺(集团)公司的变革也是独树一帜。集团下属的成都艺术中心作为一个演出经营单位,始终坚持演艺特色,充分发挥国有文化单位的导向示范作用,以先进或健康文化引导和活跃成都演出市场。在数年之中,共引进国内外200余个一流演出院团和众多著名艺术家来中心演出。
成都演艺(集团)公司还极力注重了打造品牌项目。集团公司成立后,经营思路进行了重大调整,即将过去的引进演出为主变为独立生产制作具有完全版权的文化产品项目为重点。大型音乐剧《金沙》就是集团公司目前着力打造的一个重点项目。
成都艺术中心从成立之初就摈弃了传统的运行机制,它是政府投入并批准建立的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财政部门不再拨付人头和运行经费。它采取的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并逐步向现代企业转换的运行模式。一是用人机制的变革。艺术中心成立伊始即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二是分配机制的变革。艺术中心实行分配与收益挂钩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