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外商投资企业面临转型阵痛
[发布时间:2007-12-18 00:00:00 点击率:]

 12月14日,由深圳外商投资企业协会、深圳市国际投融资商会共同主办的“2007年会员大会暨全国外商投资双优企业表彰大会”在五洲宾馆举行,深圳市184家荣获2006年度全国外商投资“双优”称号的外资企业受到表彰。表彰会上,大部分外商投资企业看好深圳的投资环境,但也有部分外商投资企业代表认为,新《劳动合同法》、《企业所得税法》以及不断上升的生产成本,使得企业遭受困境。

  

  世界500强

  有145家来深投资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据相关部门统计,今年1~10月,深圳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226个,同比增长28%;合同外资63.7亿美元,同比增长40%;实际使用外资31亿美元,同比增长9%.目前,排名世界500强的企业已有145家来深投资,深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5.7%、出口总额的60.9%都来自外商投资企业。

  外商投资企业在深圳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遭遇三重困难

  外商投资企业压力大

  

  在酒会的欢庆声中,有部分投资企业代表表示“隐忧”。他们表示,新《劳动合同法》、《企业所得税法》以及不断上升的生产成本,使得企业在一段时间内遭受很大的压力,一传统制造业的老总则把这三个方面的困难称为“三重门”。

  中国南海石油联合服务总公司副总经理、深圳市外商投资协会副会长尉东东也向记者表示,的确部分外商投资企业一下子很难面对眼下的困境。

  据尉东东介绍,目前深圳有1万多家外商投资企业。“传统制造业虽然已经开始转移,但仍然占相当的比例。”他认为,对于这部分企业来说,所面临的困难更大。

  “新《劳动合同法》也好,《企业所得税法》也好,客观上都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所以,会有企业采用种种方法去规避。”一位不愿意具名的电子行业的企业代表对记者说。

  针对此前部分企业规避新《劳动合同法》的做法,捷德纺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政东认为,法律对所有的企业都是公平的,越是法制化的地方,才会越透明。马政东表示,公司一向按照法律办事情,因此,新《劳动合同法》对自己的公司没有影响。令马政东担忧的问题是,类似于纺织行业的传统制造业不得不面临着生产成本扩大、环保节能等种种压力。马政东表示,在这个转型过程当中,环保、资源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作为衣食住行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纺织行业确实存在着能耗大、重污染的特点,而企业的技术创新又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马政东说,“再加上国际纺织品贸易的摩擦也越来越多,所以,面临的压力的确很大。” 

  

  在转型与升级的

  阵痛中转变观念

  

  “转型和升级必然带来阵痛,这是部分外商投资企业很难面对,又必须面对的。深圳的投资环境看好,一部分会离开,但大多数经过转型后回留下来。”尉东东对记者说。

  日前,在麒麟山庄举行的“2007新资本年会”上,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法制司副司长余明勤指出,新《劳动合同法》“人”字当头“和为贵”,“劳动合同载着劳资双方去远航”,他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新的劳资关系。在他看来,新《劳动合同法》从长远来看对劳资双方是共赢的,但是,目前部分企业认识不到这一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成本的增加其实是必然的趋势,”毕优管理咨询(深圳)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谭定雄说,“中国的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对社会底层的保护必然跟上,企业应该去适应,而不是一味地担心成本的增加。” 

  “关键的问题是企业要转变观念,消极地规避肯定不是出路。”谭定雄强调。

  在谭定雄看来,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企业的影响被过分放大了。“以前符合《劳动法》的没什么影响,以前如何不按照《劳动法》办事的话恰恰需要规范起来。”谭定雄指出,对于外商投资企业来讲,“裁员”、“避税”等都不是合适的方式,正确的做法的前提是转变观念。“毕竟,中国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和谐',需要保护弱者的利益,再加上区域经济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成本增加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改变经营与管理

  出路是自主创新

  

  在马政东看来,企业要适应这个转变,最重要的是技术创新。创新是“投入少的成本换取更多的成本,是积极的应对方法”。马政东认为创新带来结构和产业的升级,这和目前深圳面临的产业升级紧密相连。

  谭定雄认为,新《劳动合同法》、《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在给企业带来成本增大的同时,更多的是创造一种机遇。“这是一个企业积极改善经营管理的大好时机。”以新《劳动合同法》为例,谭定雄指出,新法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新的劳动法实施后,随着赔偿成本的增加,仅在招聘环节,人力资源部分如何能在试用期内把所要使用的人锁定好,客观上就为企业增加了成本。

  谭定雄表示,新法倾向于劳动的相当稳定,企业在观念上要用长期工,这就需要企业善用激励性的体制,把员工的凝聚力加强起来,不能像过去一样不断更换人员。“企业的管理层要真正地开发员工的潜力,为员工做好长期的职业生涯的规划。”谭定雄说,“不要老是去抱怨,这是个很好的提升机会。” (王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