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把农业生产变成大企业行为
[发布时间:2008-01-21 00:00:00 点击率:]

  不久前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谈到2008年农业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时特别强调了粮食安全问题,指出“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在常人眼里,这可能更多是未雨绸缪的意思。因为,如果单纯考虑产量,2007年应该是新世纪以来中国人最不用担心粮食安全的一年。当年,中国粮食生产持续了2004年以来的增产势头,总产量突破5亿吨。这也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粮食产量首次超过5亿吨。

  然而,2007年却是“谷贵”、“谷贱”皆伤人的一年。首先,猪肉价格的疯涨带动了包括粮油等生活必需品在内的商品物价全面上涨,而粮产品价格的涨幅又远远超过了总体物价涨幅,这严重影响了城市中低收入者的生活。可惜的是,虽然粮产品价格的上涨带来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但是由于农村CPI涨幅远高于城市涨幅,价格上涨带来的收入增长被抵消掉了。其次,市场的逐利机制和国家平抑物价的努力使得丰收之年的粮食安全问题更为复杂。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和谐社会的粮食安全需要我们在平衡市场供求机制和国家宏观目标的同时,充分考虑农民收入,给他们一个实实在在的理由去种地。

  其实,粮食生产对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个体农户来说变得无利可图早已不是什么秘密。然而,因为种种原因,对于难以在城市扎根的农民来说,土地是不能轻易放弃的。既然卖不掉,没法抵押贷款,也不能说放就放,那就只好凑合着种点口粮,或者干脆抛荒。

  然而很明显,就在农民和国家似乎心照不宣地共同维持承包制时,农村的空巢化和土地抛荒现象对中国的粮食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而国家要消除这个威胁,有两个办法:其一是把农业生产变成大企业行为。这些年来国家花大力气建设产粮基地,对产粮大户的政策倾斜可以看作是这个方向上的努力。其二,国家应当把家庭规模的粮食生产变成一个有利可图的事业。而这就要求我们在考虑粮食安全的同时,更多地关心粮农收入。

  另外,由于信息不对称,个体农户对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反应总是慢半拍,容易受市场价格震荡的冲击。因此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干预应该多做事前工作,引导粮农的投资方向,并提供一定的补贴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