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去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部分国企“套保”巨亏的消息一波接一波。如今危机余波未平,以有色金属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又延续了之前的大幅波动态势。
在经历了去年的惨痛教训后,大型国企如何看待“套保”这一工具?在新形势下又该如何利用“套保”来规避经营风险?在日前召开的“第三届中国有色金属现货·期货互动峰会”上,来自套保业务一线的数家企业高管畅谈了他们的困惑并亮出了各自的法宝。
以铜为例,中国是缺铜大国。数据显示,2000年至2008年国内精铜产量增长170%,而同期铜精矿产量仅增长57%,为满足国内市场需要,国内铜企被迫从国外大量进口原料。“中国的铜加工业是典型的两头在外形,强化风险管理是铜企业的必然选择。”浙江海亮股份副总经理汪鸣说。
为了规避原料成本上的风险,国内的大型铜企如江铜集团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从事境外套期保值业务。江铜财务总监甘成久说,期货与现货的对冲机制帮助国内企业锁定了原料成本,其保值功能对于稳定国外铜精矿供应起到了积极作用。
借助期货市场,国内铜企业还实现了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和管理水平的升级。1996年以来,江铜“贵冶”牌、铜陵“铜冠”牌、云铜“铁峰”牌等高纯阴极铜品牌先后在伦敦金属交易所注册,一批国际铜品牌由此诞生。此外,由于套保要求企业的期货、现货和财务部门紧密结合,对完善企业主营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水平也有很大帮助。
但是,一直以来,从事套保业务的企业也面临三大困惑。
首先,参与套保的企业是为了规避现货价格波动风险,但套保业务的过程本身也存在风险,如套保管理不当产生的风险。此外,套保锁定了风险,也锁定了利润。
其次,并不是所有的现货风险都能通过套保来规避。比如,去年的极端行情使得部分买入保值的企业面临来自期货和现货的双重压力。若处理不当,很容易出现期货保值亏、现货违约亏的“双亏”尴尬境地。“套保只能‘大险化小’而非‘化了’,这一点企业要有深刻理解。”河南金龙精密铜管集团副总裁徐明指出。
其三,如何客观、科学地评价套保效果,现阶段认识比较混乱。套保的原则是“期货盈(亏),现货亏(盈)”,因此评价套保效果要期现结合起来看。比如江铜,2008年期货亏损13.6亿元,现货多赚近13亿元,两相对冲后亏损不到1亿元。这种表现在去年那样的极端行情中应该是不易的,但仍遭到了大量批评和质疑,原因在于公众往往只看到前者。
虽然困惑不少,但国企套保还是要在艰难中前行。“首先要坚持正确的套保理念,期货操作必须建立在现货基础上,不管多头、空头都要有实物作保证。”甘成久说。徐明也表示,企业从事套保业务,一定要有一套自上而下的机制保障。
上一主题:台大型零售商欲登“陆”
下一主题:日利达:从小作坊到行业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