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很多国企在寻求改制的过程中,往往只强调自身改革的需求和目标,而忽略对合作对象资信、实力的考察。而这往往是改制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是什么让“民营化”后的一建陷入了困境?时机选择不当,这是北京一建遭遇“民营化”危机的无形原因。
第一个原因,低估文化冲突。一个成功的并购案,最根本的标志是实现文化融合。国企文化和民企文化本来就落差巨大。北京一建是一家有着50多年历史、铸造过无数辉煌的大型国有企业,有着极深的国企文化积淀。作为一个改革开放后迅速膨胀起来的民营企业,广厦控股的领导人或许低估了这种文化差异产生的文化对抗的力量。一个小事足以说明:广厦控股派的董事长郭向东来到一建后,在四层的办公楼里,给自己修了一部专用电梯,引起职工议论纷纷。国企的“和气”文化与民企的“威权”文化之落差可见一斑。文化上的冲突,还表现在地域上,“江浙文化”如何改造“老北京文化”?也是广厦面临的重大课题。
第二个原因,原管理层过于强势。“你可能不选择我,我也可能不选择你。”原一建总经理马建国在向郭向东撂下这句话后,一去不回。老一建人都清楚,马建国在当项目经理的时候就是一建的“半壁江山”。人脉关系是建筑企业的生命线。马建国出走的同时,也带走了一定资源。而且,很多老客户在听说一建变成民企之后,从此拒绝与一建合作。一位老员工慨叹道:“如果广厦能用三顾茅庐的精神挽留住马建国,也许一建不会是今天的样子。”
第三个原因,民企自身的缺陷。作为中国建筑行业首家上市公司,近10年来,广厦西征北上,并购式多元化扩张的速度可谓登峰造极。超级多元化扩张带来的是资金链的日益抽紧和管理上的失控。连楼忠福自己也不得不承认:“拿我的东西就跟白拿一样,我这么大的企业怎么会没人拿我的钱啊,都在算计我的钱!”有行家指出,就算楼忠福能力再强,并购一家企业、两家企业可以成功,并购100家企业还能成功么?
如果说前面两个原因通过努力,花费时间还能克服的话,那第三个原因可能会成为“民营化”改制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可惜,很多积极的改制者往往只强调自身的需求和目标,而忽略了对合作对象资信和实力的考察。
(自由撰稿人 杜亮)
上一主题:王传福14年攒350亿登顶
下一主题:第三极正式停业 民营书店将掀“倒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