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2008年是中国人的奥运年,全国各地、社会各个领域的群众都在用各自的体育、文学、美术、音乐等方式诠释着人文奥运,全民奥运的热潮可谓风起云涌。然而有些地方、有些人“迎奥运”的做法却不顾健康、不惜成本乃至不计代价,这些脱离实际的做法,某种程度恰是违背了奥运的精神。
争议日盛的另类“迎奥运”
奥运将至,各地迎奥运的活动好不热闹,但其中一些做法却引起了非议。比如,来自河北邯郸的50岁老汉陈游,自称“中国奥运暴走第一人”,从2005年9月2日开始拉着一个重达400多斤的铁篷板车徒步全国宣传奥运。他左眼失明,身无分文,沿途艰辛不断,仅能依靠好心人的捐赠维持前进。在接受捐赠的钱中,除少部分用来填饱肚子外,大部分用来买鞋,目前他已磨坏了数十双鞋。
陈游的目标是在8月之前走到北京,并强调自己是为中国奥运健儿鼓劲,“我拉车徒步走遍中国,以实际行动宣扬奥运精神,以这种创举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申奥成功是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
但是,陈游的行为真的能为奥运健儿鼓劲吗?这种近乎摧残式的暴走真的能表达出中国申奥成功的骄傲吗?
事实上,“陈游暴走”如今在全国范围已非个案。著名体育评论员张晓舟近日写道:“比如一个老太太为奥运痴狂,成天在家里剪纸剪成五环,一见到电视上有中国健儿夺冠领奖的镜头就扑上去和电视机合影;又比如一个小伙子骑单车穿越神州,所到之处一扯起五环大旗就要人签名支持奥运……”这些热闹的场景中常见到一些商家的身影闪烁其间。无遮无掩的商业“搭车”,让“迎奥运”的活动变得更不是滋味。
看到那句“只要您输入黄河、长江、长城、黄皮肤、五千年文明、辉煌、灿烂、梦想、超越、喝彩、精彩、天空、大地……就能用洗衣机搅拌出一首奥运歌词”,人们不禁思索:这如火如荼的“泛奥运”活动,究竟能为奥运本身带来什么?
“奥运行为”与“文化误读”
而今,就连赵本山都在春晚小品中借黑土之口喊出“百年的奥运,2008,让我赶上了”,何况现实中的社会。
长春税务学院国际经济系教师秦喜亮指出,市场经济中,无论是有形的产品还是无形的服务,从产生价值的角度来讲,都需要兼备自身品质和外部推广宣传条件。而宣传需要的外部优势条件就是能够在一个大背景下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有其价值,“所以从这点看来,如今社会上一些人乃至产品和服务都想借北京奥运会‘火’一把是符合经济学道理的。”
“但这个外部环境能否和自己或自己的产品特性、价值相吻合,就要看其本身的使用目的,如果一些和奥运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硬要搭顺风车的话,不但对树立自己的品牌没有推动作用,还会对消费者产生厌烦的消极影响”,秦喜亮说,“所以,面对北京奥运会这一契机,我们应该冷静看待,积极回应,而不应该盲目适从,造成适得其反的后果。”
“中西方经济、文化的差异使外国人在观察中国人时经常不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而是直接由现象去判断本质。所以,类似牺牲健康去拉板车徒步全国等一些以付出巨大代价的所谓迎接奥运的行为,我觉得不仅没有必要,甚至会导致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吉林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李廷奎说。
应体现“人文奥运”精神
2007年,国家体育总局提出了“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的口号,北京、上海、长春等国内许多城市都有声有色地在学校、社区、单位开展了各种群众体育活动,使之逐渐成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这也是中国体育界着力打造的一种人文奥运与民生服务紧密相连的体系,而“过激”的迎奥运行为未必是其中不可或缺的。
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李伟听告诉记者:“迎奥运不能过分追求形式上的夸张甚至哗众取宠,一定要结合全民健身和人文奥运的自身特点。不可否认,现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不顾自己身体条件跑很长的距离、骑很远的路的迎奥运的行为,虽然他们口口声声喊着要为北京奥运会增光添彩,但就人文奥运的意义而言是不可取的。”
“迎奥运,就要更好地体现人文奥运的精神,要让更多人关心、理解、支持、参与奥运,要更好地加深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使体育运动成为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同时,迎奥运还应注重群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各种活动、方式要做到力所能及,不该采取过激的行为和超出人的能力范围,这样只会弄巧成拙。”李伟听说。
李廷奎也建议,全民奥运是一种形式、态度、价值兼备的东西,在中国搞全民奥运就要用中国文化推介奥运,让迎奥运的行为凸显中国的文化环境和文化基础,让世界看到蓬勃发展的中国,看到有5000年厚重历史积淀的中国,而没有必要用另类、边缘的方式去抓取国内受众和外国受众的眼球,以免适得其反。
上一主题:开发商降价“套餐”变相涨
下一主题:右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