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袁兴国
在浙江宁波企业界,杉杉集团的“出走”与“回归”惹人关注。这家公司在短缺经济时代依靠服装产业完成了第一次创业,并于1992年上市,一度成为中国服装领域第一企业。
正当人们认为杉杉集团将立足宁波再谋发展时,郑永刚却于1998年放弃已在宁波打下的大片江山,陆续抛售杉杉集团在宁波的土地储备,将变现后的资金投向高科技和资源战略,进行产业转移。
1998年,杉杉集团总部整体迁移至上海浦东。然而,2002年底,在上海滩闯荡四年的郑永刚又把投资重点放到宁波老家,来了一个杀“回马枪”式的经营战略。
出走是对的
“当时想,服装不赚钱了,大量的库存会造成企业的倒闭,所以我就开始研究下一步战略如何规划。第一轮发展我很旺,第二轮怎么办?那我就开始走出去了。”回顾当初为何要出去的原因,郑永刚有他自己的看法。
“服装业毕竟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低,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杉杉集团的高层经过认真调研,发现当今世界500强没有一个企业是以做服装为主业的,而近年来迅速崛起的500强新生代企业几乎全都是发展高科技起家的。
“杉杉要做大做强必须转型,转型的方向必然是高科技。”这是郑永刚于1998年作出的判断。
方向明确,“留在宁波还是走出去?”成为郑永刚的一个两难选择。权衡再三,杉杉集团选择出去闯一闯,首选地就是浙江的近邻上海。
发展高科技一要项目二要人才三要环境,上海具有这几方面的优势。1998年,杉杉集团总部整体迁移至上海浦东,又马不停蹄开始四处寻觅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项目。
一年后,杉杉与原冶金工业部鞍山热能研究院“结亲”,成功完成国家863计划“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间相炭微球)”项目,并被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开始了向科技型企业的首次蜕变。
之后的几年里,杉杉集团于科技研发领域屡有手笔。
“司令部”设在上海后,杉杉集团不仅朝高新技术发展,更花巨资进入资源、能源行业。“收购了哈尔滨的一个铜业集团,在吉林收购了一个油田”,郑永刚确信,铜业集团每年5到10亿元的利润基本上是有的。
至此,杉杉集团的重心移往上海,并朝着科技型企业转变越走越远。然而,在宁波起源的服装市场反而失守。
回归也是对的
应该说,杉杉朝高新技术方向的转型是相当成功的。从一开始,他们就抓住市场,选择了一个明智的切入点。
当然,企业“迁都”自然也有一个入“都”随俗的问题:尽管这里有着这样那样的优越条件,但“人生地疏”的现状却是一时难以改变的。面对新的环境,杉杉集团在过去十几年来得心应手的经验和办法,似乎在一夜之间都失灵了。
“迁都”上海滩实际上意味着商务成本的相应提高,以“薪情”为例,同样一个人、同样一个岗位,在宁波与上海的水平是完全不同的。换言之,杉杉集团迁往上海之后,仅工资支出就要成本大大增加。
也有观点认为,杉杉的回归宁波意在重新夺回主业市场。据公开资料显示,杉杉总部迁移到上海,核心产业反而衰退。
1996年之前,杉杉是中国服装业的第一大品牌,在西服市场的占有率达到了30-40%;但是,到2003年,杉杉西服在国内服装市场的占有率已经下降为4%,有人把它如此惨痛的下滑归结为总部搬迁。
虽然杉杉的一些加工基地还在宁波“后勤部“,但由于总部的搬迁,在考虑优惠和支持政策时,浙江和宁波都把杉杉当作“出嫁女”看待。而在上海很多人的心目中,也并不认同杉杉这个“媳妇”。因此,杉杉失去了地方“宠爱”的优势。
为了重振西服市场雄风,将失去的“阵地”夺回来,郑永刚果断决定,回归宁波老家,杀它一个“回马枪”。
2002年年底,颇有感触的杉杉把投资重点又回归到宁波。不过,时至今日,郑永刚仍然认为,杉杉走出去的路子是对的。
“宁波适合什么?宁波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适合于加工产业、贸易产业,现在是产业结构需要提升的问题。”郑永刚的坦率在杉杉回归宁波之后,显得异常扎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