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30年风雨兼程、30年驿路年华,四川省社科院6月3日迎来30华诞!
5.12特大地震带来的国殇,举国哀痛!8月8日即将迎来北京奥运会召开,举国欢欣!
在大喜大悲的这一段日子,让每一个中华儿女突然懂得什么是成熟!逝者安息!生者坚强!每一名中华儿女都要为中华的复兴伟业而奋斗!
在这样特殊的日子里,四川省社科院以独特的方式庆祝30岁的生日:梳理自己的过去,清晰地把握社会脉搏和理清发展思路,以实际行动支持当前抗震救灾工作和国家经济建设。
30年风雨兼程
与中国经济发展携手并进
四川省社科院30周年,也正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的年头。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一同成长,四川省社科院的发展史,记录着中国经济改革开发展最为关键的这一段日子。
可以这样说,是1978年改革开放的序幕,催生了四川省社科院的诞生;而社科院的诞生则推动着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发展。30年的时间,社科院的专家不辞辛劳深入各行各业,厂矿企业、农村天地都有他们的身影。提取宝贵的第一手资料,通过他们的智慧成型学术专著,为中国经济的发展献计献策,为政府运筹帷幄统筹经济发展提供了第一手宝贵资料,被人们广泛赞誉为政府的“智囊机构”。30年的时间,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专家学者的心血,中国经济的发展里程碑上,镌刻着我们这些社科专家、学者的名字。到现在,社科院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核心。这期间,社科院也在不断发展壮大。1978年建院之初,社科院只有5个研究室、1个编辑部。目前,该院拥有15个研究所,1个研究生学院,总人数已达1200人;享受国务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6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3人,省突出贡献专家10人;主办有《社会科学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经济体制改革》等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6种、报纸1份,全省哲学社会科学门户网站“四川社会科学在线”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网站2个;拥有藏书73万册,中外期刊2000多种。
时光飞逝,我们寻思追源,总能找到社科院走过的足迹。回首30年前,很多部门思想还处于封闭状态,但四川省社科院专家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直面现实,深入社会,探索问题,踊跃投入改革开放实践;农村经济发展、扩大企业自主权、企业产权机制和股份制改革、统筹城乡发展、成渝经济区域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研究等都凝聚了专家们的智慧结晶;30年的探索和实践,四川省社科院确立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科研方向,构建了以应用研究为龙头,以理论研究夯实应用研究基础的科研取向,并在全国率先提出并且实施了加快科研转型、建设社会主义新智库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用实际行动
支援抗震救灾和经济建设
回顾30年走过的道路,社科人豪情满怀越过改革的险滩、闯过思想的激流,一路走来,又一次来到了爬坡上坎的时代高地。“地方社科院如何发展,如何探索一条有自我特色的科研道路,创建第一流的地方社科院”这一重大课题摆在了当代社科人的面前。为此,社科院新的一届班子清晰地认识到:地方社科院与地方政府是相系相生、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随着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及四川省委13号文件的贯彻和实施,哲学社会科学迎来了繁荣发展的又一个春天,四川社科院也迎来了繁荣发展的又一个高潮。
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建立了科研咨政决策机制,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关键在于把握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清醒而敏感地意识到党委和政府的决策需求,特别是要为地方确立重大战略举措、制定长远发展战略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四川社科院正一步步实践着自己的职能。
作为中国的学者,四川社科院表示,将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中国的国情、省情,创造有中国特色的学术理论,确立有中国特色的学术研究范式。把理论创新和科研创新作为社科研究和服务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准则,注重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实践、新经验的理论概括,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将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使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相互促进、协调互动。要开门办院、开门讲学、开放交流,主动整合该院在国内国外的学术资源,整合多领域多学科的专家学者的集体智慧,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在学术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吸收,在学术交锋中鉴别真伪、甄别优劣,在学术争论中深化研究、促进创新。
上一主题:董事长督查 特殊作业人员持证上岗
下一主题:芙蓉王、白沙稳居中国品牌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