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铁军之战
[发布时间:2008-06-11 00:00:00 点击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们国家遭遇到了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的党和国家,我们的军队和人民,同这场特大自然灾害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惊天地、泣鬼神的抗争!全中国,全民族,甚至全人类的目光,此时此刻,聚焦于斯,忧虑于斯,感奋于斯!  

  身先士卒  

  地震来得太突然了,接着又是大风大雨!可也是几乎同时,成都军区的官兵在接到李世明司令员、张海阳政委的命令后,就从战区的各个方向,昼夜兼程,赶往汶川,赶往灾区。

  滚滚铁流中,我在寻找那颗星!

  这支身着迷彩服的部队,头上是黑云在翻滚;身边是山石在滑落;脚下又是像水波一样一次次涌动不断的余震……可他们根本不把艰难而又沉重的行军当一回事。你不见前边的那位指挥员不断地向大家提醒着:汶川!汶川!此刻,不要说余震不止,就是现在又发生一次地震,这支部队也不会管其他什么的了,全体官兵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尽快赶到汶川县城!

  走在队伍前面的这颗星叫李亚洲,四川省军区副司令员。他不但鼓动战士们,还不时地帮这个战士背背背囊,给那个战士递上点水。特大地震发生后,正在阿坝军分区检查指导工作的他,接到省军区传达成都军区和军委首长的重要指示后,就立即带领独立营和马尔康县民兵应急分队300余名官兵奔向汶川方向。一路上,李副司令员除了做好组织和动员之外,他给自己定下了一条铁律:凡是要求战士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

  部队开进风景区古尔沟时,风雨更大,突如其来的巨大的泥石流把整个前方的道路冲毁了,队伍只好停下来。时间,一秒秒在李亚洲的脑子中响着,揪着他的心。不能等!经过一番简单的侦察,他一挥手,就和官兵一起,冒着倾盆大雨,踏着泥石流继续徒步前进。5月13日凌晨4点,李亚洲他们徒步32公里,到了理县,成为第一支进入理县的救灾部队。在和当地的党、政、军领导一起勘察、整理并发回理县受灾情况报告后,按照即领任务,李亚洲又带领他的部队,昼夜兼程,直指汶川!

  到汶川的57公里的余震路,他们都不知道是怎么走过来的!但是,5月14日14时30分,他们终于到达了汶川。这就是曾经繁荣昌盛的汶川“城”!?——山体滑坡,道路堵塞,通信、电力中断;大楼倒塌,学校夷为平地,民房成了满地的残砖断木和碎瓦,无家可归的群众和孩子在啼号,死去亲人的家属的哭声撕碎了官兵们的心……灾民们见到了李亚洲他们,涌了过来,几乎所有的人都流着泪水高兴地喊道:解放军来了!我们不怕了!我们有救了!

  李亚洲在和当地领导安排了抢救被困灾民、疏通公路、运送救灾物资工作后,站在了他带来的部队面前,说实在的,顶风冒雨,避石绕坑地艰辛走来,战士们已经很疲惫了,应该让官兵们休息一会儿的,可灾情那样惨重啊!李亚洲没有动员,没有号召,他默默地走向了倒塌的学校,去抢救还埋在里面的学生。

  战士们看到后,也忘记劳顿,紧跟着李亚洲这颗星,又投入到营救受伤灾民的战斗中了。看到战士们红肿的眼睛和因抛石救人而受伤流血的双手,李亚洲心里难过,但又感动极了。在向军区首长汇报情况时,他饱含眼泪而又自豪地说,请首长放心,我们的战士,个个都是好样的!随时准备完成首长交给我们任何新的任务!后来,战士们对他说,副司令员你放心吧,你在前边的那个拼命样,哪个会拉稀摆带?再奔汶川几个来回,我们也能跟上你!

  这颗星叫许勇。汶川县的映秀镇是这次地震的震中,由于映秀的交通及信息等一切与外界失去联系,党中央、中央军委急需知道映秀灾情并尽快实施救援,军区首长给这位某集团军军长下了冒死开辟生命通道、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伤员的命令。将军决战首先在战场,年轻的49岁的集团军军长也给军区首长立下了“军令状”。5月13日,下起了大雨,一大早,许勇就带着由30名精兵组成的突击队冒雨行进在地震后的峡谷。出发没有多长时间,脚下就无“路”可走了。官兵们相互搀扶,无路找路,艰苦前进。许勇外表文雅却有着丰富的野外作战经验,他机智地指挥大家闪过了由于余震不断滚落碎石下来的“石头阵”,又用心选好路线,走过了碎石滩,既最大可能地节省官兵体力又要保证按时间完成任务。到了一个山顶后,为了加快行军速度,许勇先让大家休息了一会儿,然后他第一个以身体滑向山下,以将军的血肉之躯,打开了下山通道。英雄的官兵们如法炮制,个个如长了翅膀似的飞奔山下。下了山要过一条河流时,许勇又第一个跳下去了……就这样,官兵们经过60多华里的艰苦行军,5个小时后,许勇军长带领的小分队,成了第一支到达震中映秀镇的部队。映秀镇面目全非,高大的建筑物基本都倒塌了,平房夷为平地,岷江的江面上全是倒塌的建筑的漂浮物。许勇命令部队,马上进入映秀镇废墟抢救灾民。从当晚到第二天早上,身先士卒的许勇将军和他的战友,一共抢救出了300多名伤员,可谁也不知道,第一个到达震中的这位将军,不久前,刚刚失去了自己的爱子!这时,许勇又接到军区首长命令,乘直升机去茂县灾区。5月14日早上9点,许勇乘飞机降到了茂县,他又是第一个到达茂县灾区地面的解放军。许勇和他的部队,用实际行动实现了军委首长要求部队“报情况快,到位快,抢救快”的“三快”决心。

  到5月17日,余震已近2000多次了,还有很多生命等待抢救!而这时,共和国已有几十名上将、中将和少将们挺身于抗震第一线,他们或昼夜辛劳,运筹于帷幄之中;或身先士卒,决胜于最艰苦最危险的第一线。军旗在灾难里增辉,将星在灾区中闪烁。难怪有的网友一直不断地在网上寻找那颗星,由衷地为在抗震前沿的将军们喝彩:“你们是我党我军的模范!”

  羌族神鹰

  在去成都军区某陆航团采访途中,一路不时看到有警车开道的“成都120”救护车队从陆航团机场方向开来。蓝白警灯闪烁着,把从直升机上所载来的伤员车队运送市区分流到各个医院。车队一般由10多辆组成,大约30多分钟一个编队。我们刚到机场时,陆航团的一架直升机正呼啸着冲上成都夜空。团政委张晓峰介绍,刚才上天的,就是余志荣团长!余团长和我们是老朋友了,1994年,我们到这支我国最早组建的陆军航空团队采访时,就认识了,他是羌族,是共产党给了他上大学的机会,又培养他成了我军第一名羌族飞行员。那年他刚担任团参谋长。这次汶川大地震,他是最早带领战友驾驶直升机在第一时间飞到震区抗震救灾的。他一趟趟驾驶神鹰来往于各个地震点:北川、都江堰、平武、茂县、什邡、安县、彭州、汶川……把震区的灾情带回给上级部门,又把救灾物资和着党的关怀与温暖,送到了灾区灾民手中。作为一团之长和全军特级飞行员,他还有一特殊的使命,就是确保安全地运送军区、军委和中央首长到灾情第一线。温家宝总理从成都到灾区视察和看望灾区群众,就是他亲自驾机完成这一光荣又重大的运送任务的。那天,舱外特大的暴风雨,一会儿把飞机突然举起,一会儿又倏地甩向雨谷,余志荣面对险情,从容不迫,举重若轻。温总理对他和机组同志过硬的驾驶技术和良好作风,给予了高度评价。当总理了解到余志荣是羌族,而且家乡就在汶川,深情地给所有在场的人说,你们辛苦了。人民受难,家乡受灾,现在正是我们回报国家和人民的时候,希望你们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余志荣和他的战友向共和国总理致以崇高的军礼,以作为不负共和国总理所赋予的神圣使命的无言决心的回答。当然,这时很多人还不知道,就是这位余团长,不光他的家乡是这次的重灾区,他家的房子也几乎全倒塌了,直到现在,他的4位亲人一点生死音信也没有呀!而这一天,余团长已经飞行了近20个小时。就这样,他一趟趟地飞行于大地震的各个灾区上空,他把个人痛苦深深地埋在心里,以忘我的战斗姿态,投身于抗震救灾工作中。

  我们到陆航团作战室看到了以下一组数据——自从“5·12”地震到目前,这个英雄团队已经共出动直升飞机31架,飞行283架次,飞行时间296.13小时,运送食品、药品、帐篷、通信器材、医疗设备等物资101.3吨,运送各类救援人员518人,运送伤员553人,还从九寨沟、卧龙等地解救被围外籍游客69人。完成温总理专机视察灾区任务的同时,还完成了葛副总长、武警吴司令员、国家水利部长、发改委主任、四川省委书记、省长视察灾情运送21次……

  张晓峰政委给我们说,灾情出现后,不光天上的人辛苦,地勤人员也一点不轻松。只要有直升机在天空飞上飞下,他们随时都得处于紧张的保障状态,一刻也不能马虎。他拿出一张红纸给我们说,这是今年分到团里的08级飞行学员写出的请战书。一共有15个学员,都签了名。他们看到老飞行员那样辛苦,任务这样繁重,坚决要求立时上天,报效祖国。在暂时没有得到批准情况下,他们就自觉地参加了往直升机装载救灾物资和护送灾区来的伤员的战斗。“一个个脚手麻利,都是未来的小神鹰啊!” 

  血浓于水

  血浓于水,救民于危难,是国家之大义。地震发生后,胡总书记、温总理多次强调和要求,救灾首要的任务是救人。根据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的决策部署,5月15日,全军已调动了包括成都、济南、兰州、北京、广州军区,海军、空军、第二炮兵和武警部队等大单位在内的现役部队兵力约10万人,加上民兵预备役部队3万人,总兵力已近13万余,其中包括地震救灾、防化、工程、医疗防疫、侦察、通信等20余个专业兵种。

  血浓于水,救人于危难,是军人之大节。13万救灾大军,以空投、机降、徒步、涉水等各种方式,迅速地在大地震中的所有重灾乡镇展开了大救援。大地在巅簸,房屋在摇晃。按照绵阳军分区对游仙区人武部的指示,政委李红卫带领300名民兵火速从市里出发,赶到距地震中心约100公里的重灾区北川县救灾;作为人武部长的郑强,却要留下来,带领另外一拨兵马赶到因地震而出现部分溃堤险情的仙海湖抢险。临别时,李政委给他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郑强知道那是什么意思。作为北川县出来的羌族干部,他已经从广播上了解到,家乡二万人口的县城和许多乡镇几乎被震成平地,4名副县长,常务副县长已遇难,3名失踪了。而他的36名直系亲属到现在也是生死末卜,令人担忧。政委理解他,本来建议让他带兵先到北川,了解一些情况也好放下心来,由于他对仙海湖一带情况更熟悉,从工作出发,他只好对不起他这位搭档了。他感谢政委,也回了他一个眼神:你就放心吧!便带领250名民兵奔上仙海湖大堤上,全力展开抢险,家族的小事自然就让位于全市的大事了。在和区里领导研究抢险方案后,看到突击力量不够,除立即加强人员外,郑强也冲上去,带头扛起沙包围堰补缺,一直干到第二天险情排除。中午一点多时,上级通知,让他带领全部人员赶赴北川县。仓促扒了几口饭,他就上路了。家乡地震的惨相他不敢正视,也不敢去想。怎么会是这样!是真的吗?进入新老城区结合处,路过姐姐家门时他听到有人在给他说,郑部长呀,你姐夫被埋在教育局的大楼里了,你姐姐家一个人也没有跑出来呀,你不先去救他们呀!没走几步,又有好心人告诉他,老郑呀,你姑姑和你姑父全家住在新城,没见一个活着出来,你还不到家看看?看着已成平地的家院,听着耳边的这些话,昔日在家院和亲人一起欢笑生活的情景不时晃动眼前,他不禁悲从中来,亲人啊,你们现在到底在哪儿?情况怎样?还活着没有?他真想大叫几声,大声问天几声!到了上级划分的现场,他立刻带着民兵到一个个废墟中,去搜救伤员,并把他们尽快转移到绵阳九州体育馆。他一直战斗在北川,但一直没有回家看一次自己的亲属。电信恢复后,妻子朱虹打来电话告诉他,她经过几天几夜打探,他们家的36名直系亲属中,只有7人生还,其他29人下落不明!让他过问一下。当时他说声知道了,就又忙着跑向中学方向。在学校广场,四周摆放着几十名遇难的学生的遗体,而废墟下有一个女学生已经被压在下面近100个小时了,部队和武警战友正在紧急营救。他前去参加了战斗。后来这个学生被救出来了,小姑娘真乖,在担架上含着泪却是轻轻地笑着对他说,我就知道解放军叔叔会来救我的,没人时我才不喊呢,解放军叔叔来了我才大叫!郑强的泪水一下涌了出来。说得好啊!小姑娘。他为解放军骄傲,也打心里为这个创造了100个小时生命奇迹的学生而惊喜和感动,打心里庆贺啊!却把妻子交给他探寻亲人信息的“任务”忘在了脑后……

  血浓于水,这是一场生命的争夺战。5月16日,胡锦涛主席到四川灾区慰问灾区干部群众,在看望奋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部队官兵、公安民警和医护人员时,多次强调,“当务之急仍然是救人,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都要千方百计抢救。”听完上级传达胡主席重要指示后,由彩云之南急驰而来的某炮兵团团长周洪许和政委曾祥明,就带着他们的部队,钻进绵竹市的清平、天池和金花3个乡镇的大山里了。这3个乡与汶川只是几山之隔,受灾异常严重。群众的房屋几乎全都被震塌了,而山体滑坡又把公路阻断,成百上千的受伤群众和老弱病残在已没有路的大山深处等着解放军去救援。石头上寻路太难行,尽管有几个随部队一起行动的志愿者在途中不慎掉下悬崖牺牲了,周团长还是命令部队以急行军的速度前进。“同志们,我们早到一分钟,也许就会多救一条命呀,同志们,前进呀!”他相信自己部队的素质能力,也相信官兵们会理解领导此时的意图。在两天两夜的搜救行动中,炮兵团的官兵共趟过14条河流,爬过3座高山,把600多名群众和16名重伤者送到了安全处,还为山上的灾民抬去了10多吨救援物资,灾难锻炼着部队,出现了不少不抛弃、不放弃的“许三多”式的抗震救灾优秀战士。在清平乡,他们还小心翼翼地把一位怀胎7个月的孕妇王瑛抬下山,及时送到了医院,使其脱离了险境。清平乡的老乡过意不去,凑钱要给解放军送两只大公鸡,但被周团长婉言谢绝。

  汶川大地震发生已经100多个小时了,但余震仍然不断,救援进入了最艰难、最关键的时刻!面对灾区,我们深深地为灾区同胞祈福,也向一直奋斗在灾区第一线的首长战友致以崇高敬礼。多难兴邦。灾难对我们国家的执政力和应急力是一个考验,灾难也对我们人民军队的素质和能力进行着一次检验。相信每一次重大灾难,都是对人类心灵的一次洗涤,就是再过多少年,那些跃动于废墟上的军徽、金星,还有“许三多”式的英雄士兵的身影,人们也难以忘记!

  钢铁保障  

  几乎是在地震不到20分钟,根据总装备首长的命令,全军装备系统进入了战时状态,在海军、空军、第二炮兵、武警及有的大军区任务部队还在赶往灾区途中,一个由总装综合计划部副部长孙刚将军率领的总装保障协调组一行4人,很快就飞抵成都,全面投入了我军汶川特大地震硬仗中装备保障协调的艰苦战斗。孙副部长和几个年轻人,都给亲人写下了遗言:亲爱的父母、妻儿、兄弟姐妹,为了灾区人民性命,为了装备人的使命和荣誉,我们上抗震一线去了,如果有什么不测,请不要难过,你们要坚强地活着!汶川是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大地震,来得非常突然,投入的兵力重,装备保障种类多,数量大,又是我军第一次在一个战区实施联合保障,给装备人提出了严峻挑战;出现了不少新课题:如接到军委命令后,有的部队12小时后就到达灾区,但由于通信中断等原因,无法取得联系、不好及时保障任务部队。空军某副军长“打的”赶往开会;某师牛师长当时深入灾区,没有指挥车,坐的是一名志愿者贡献出的车;再就是各任务部队单位多、分布广、调动频繁,通信中断,空运受气候和地形限制,又没有前人经验,要及时把救灾装备送到部队手里非常不易,太多困难呀!总装首长得知情况后鼓励他们:困难是有,但难不倒装备人!要积极主动作为,想尽办法为任务部队提供可靠的装备保障。同时给了他们政策,有的事可以急事急办,也可以特事特办;可以先报后办,也可以办后再报。

  他们随时和成都军区和各任务部队装备部门密切联系,及时掌握灾情,兵力部署和装备需求等动态情况,主动、积极协调各任务部队装备保障情况,构建了三级装备指挥体系。每天处于动态中,火车、飞机、汽车、冲锋舟,搭老百姓的摩托,更多的是用自己双脚奔波于各任务部队,晚上大家梳理、分析采集的信息,准时上报情况,下达命令。我们还办了抗震救灾装备保障简报,每天不管多么晚,简报必须出刊。大难当头,必须强调一个“快”字,努力在第一时间,指导协调为各任务部队及时补充急需装备器材和下拨装备经费,保障了各部队能够迅速投入救灾行动。在灾区,始终有一条震不垮的钢铁的装备保障线。

  他们几乎日日夜夜、分分秒秒都沉浸在感动与激励中。他们忘不了被震平的映秀镇岷江水面上漂浮的倒塌建筑物和灾民们的尸体,忘不了为了把40多个学生安全救出而自己却被倒垮的校舍永远埋在了废墟里那位乡村女老师;忘不了“敬礼娃娃”的坚强、可爱;忘不了四川老乡那种能吃苦、不服输的倔犟双眼;更忘不了飘扬在震区上空的军旗。他们见到过48个小时昼夜在一线的师长、军长,看到过为了尽早把废墟下的学生营救出来,双手扒石土而10个指甲盖脱落,10根手指像10株燃烧的火苗!成都军区装备部彭满山副部长和两名同志一直与他们共同战斗。出发时,彭副部长足蹬一双运动鞋,在废墟上走了两天,鞋底就磨穿了,又和我们前往安县;每天不停地调研、转场;转场、调研,到第4天,双脚有4根脚指头盖磨脱了,鲜血直流。他们劝他去包扎,可彭副部长说,“现在哪还有包扎脚的时间”!?某坦克修理大队卫生员、三级士官陈宏在得知自己的妻子、不满半岁的儿子和其他4名亲人,在地震中一起遇难后,他把个人的悲痛和泪水强咽肚里,一直坚强地一刻也不停地在废墟中抢救着灾区的父老乡亲,成都军区装备部党委给他荣记一等功。协调组同志们个个也是男子汉,和这样的部队官兵在一起,能不热血万丈,能不冲锋在前!事实上,他们每天,除了飞行、坐车外,都是在部队里说保障、讲保障、做保障,早出晚归,经常和一线官兵一样住帐篷、吃方便面,喝冷水。地震刚过,气候异常,有时一天会经过春、夏、秋、冬4个季节,晚上下雨山上冷得人直打颤,中午大太阳把帐篷内的温度一下又烘到近40度,把他们一个个晒得黑的像赵大大,胳膊成深棕色,到太阳下皮肤就生疼。经常是无路可走,边走路还要抬头看山上有无飞石下来,脚下是不是踩在了悬崖的虚土或乱石上了?当然,这些困难在总部装备人眼里,只能是“万水千山只等闲”了。孙刚副部长年龄行将60了,可他工作起来,像一头牛。灾区所有的装备保障协调,他都得操心,有的他是必须亲自上阵打冲锋的。像某院的安全,胡主席、温总理特别关心、关注,总部首长把这个任务交给他时,已经是晚上11点多了。但接到任务后,他马上就约请成都军区范晓光副司令员和四川省政法委王怀臣书记,连夜研究安全对策并电话通报了某院领导,这时是早上4点半;稍稍休息,7点,他就坐车直奔某院,做现场指导。晚上回到军区,和范副d令员觉得为了让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完全放心,做到某院安全万无一失,在已有的安全对策方案外,他们又提出了二案、三案及对所有重大安全部位前瞻性思考。天明,孙副部长又去了某院,检查落实,回来报告了总装首长,根据总装首长的指示,第三天,他又带协调组去了某院。看着他日渐消瘦的面孔和日渐稀疏的头发,其他同志心疼地对他说,孙副部长辛苦了!他略带疲惫又深沉地讲,为了让军委首长放心,这点苦算得了什么? 工作组苏参谋听后直流眼泪,感动地说,什么叫将军,这就是共和国的将军!苏参谋出生在1966年的邢台大地震中,打他懂事,妈妈就经常给他讲你的命是共产党给的,是解放军给的,娃呀,人要知恩图报呀!妈妈给他起的名字就叫“大震”。苏大震不但从小就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而且从小也就牢牢记住了母亲的深情嘱托,读完博士后毅然投笔从戎,从基层干到总部机关。在震区,他工作积极,善于思考,对搞好装备保障提出不少的有针对性、预见性的意见和建议。他们虽然只有5个人,应该说,个个都是强将精兵,他们都是专家型的参谋,陈顺生是防化专家,在灾区进入消洗防疫阶段,他跑得鞋底能翻天,办了几十个培训班,手把手教战士们如何操作。李林南上校,被称为“活账本”,灾区的所有装备保障能“一口清”,当灾区需要特别大型机械时,他和大家一起积极与科研单位和厂家,协调生产新装备,在新装备到了后,又积极给有关操作手办学习班,使新装备尽快形成战斗力。那天,大机械装备到部队,空军某师长流着泪对孙副部长说,感谢总装首长,你们真是救灾的及时雨,这一个大家伙,要顶我成百、上千个兵用啊!

  (作者杨景民系成都军区政治部战旗文工团政委兼党委书记、著名军旅报告文学作家,张二虎系本报记者)

 

 

 

上一主题:彻夜难眠

下一主题:英勇铁军 崇高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