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科学重建 让优美生态环境重生成都
[发布时间:2008-06-18 00:00:00 点击率:]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成都市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重灾区的都江堰、彭州等是成都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区域。据市有关部门对灾区生态环境受损情况的调查显示:全市自然保护区和林区的道路、桥梁、供水、供电、通讯及保护站等基础设施在此次地震中损毁严重,林区道路损坏达1550公里,林地损毁超过40万亩。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受损上万公顷、大熊猫栖息地及潜在栖息地受损7000公顷,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区域损毁面积4.5万亩,崇州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达60余处。全市林业园林直接经济损失达37亿元。都江堰、青城山、银厂沟、西岭雪山、九龙沟等风景名胜区遭到严重破坏,仅都江堰——青城山景区经济损失就超过12亿元。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加强灾后生态环境恢复重建是灾后重建的重要内容,是灾区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都江堰、彭州等西部山区是成都的生命之源和重要的生态屏障,在成都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现提出灾后生态环境恢复重建发展建设,供领导决策参考。  

  把生态环境纳入灾后重建总体规划

  灾后重建是当前抗震救灾的重要工作。国家已启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计划用3个月时间完成前期工作和灾后重建的总体规划。建议:一是抓紧对生态环境破坏情况进行科学评估。尽快组织环境、林业、地质等部门专业人员和专家学者,深入都江堰、彭州、崇州、大邑等灾区,摸清生态环境破坏情况,开展科学评估,形成评估报告。二是把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纳入成都市灾后重建总体规计划。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恢复重建灾区生态环境,防止生态环境因地震继续恶化,为灾后重建提供生态环境支持。三是启动灾后生态环境恢复重建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做好近期和中长期的重点规划,在科学评估基础上,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参与编制,立足高标准,突出恢复自然生态和重建风景名胜,建设灾后生态型或环保型城市。同时,尽快启动《成都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修编工作,使规划更加符合灾后成都环境保护与建设实际。四是加大生态环境恢复重建资金投入。重建资金要适度安排用于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环保、林业、国土、农业、水务等部门发展资金优先安排生态环境恢复重建。出台优惠政策,运用市场机制,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投资生态环境恢复重建。

  充分考虑灾后重建环境承载能力

  经济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坚持统筹兼顾。建议:一是优先考虑灾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产业与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同步进行,科学确定禁止和缓慢开发区域。禁止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灾害危险区和交通干线两侧可视区内进行矿产资源开采。二是加快受灾地区第三产业发展。坚持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原则,把第三产业和生态农业作为灾区未来发展重要方向。加快旅游产业恢复重建,开辟新的特色景区、景点,在重灾区的都江堰、彭州规划建立地质灾害公园。三是对现有工业布局进行必要调整。进一步优化灾区现有工业布局,使其更加科学合理。结合地质灾害影响和灾后重建工作启动,整合全市现有工业园区,突破行政区域界限及权利利益壁垒,依据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推动同类产业相对集中,实现区域合理分工和重组。对受灾县市要限制一些不宜发展的工业项目。着眼可持续发展,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角度,推动全市层次上的循环经济建设,促进生态工业园发展。

  提高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科技含量

  灾区生态环境恢复重建是一个长期过程,影响深远,不能一蹴而就。在生态环境恢复重建工作中,我们必须强化科学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理念,更加重视科技在生态环境恢复重建中的作用。建议:一是科学恢复自然保护区。综合运用各种科技手段,以不破坏现有存活树木,不影响现有野生动物为前提,按照原有森林林木种类,加快科学补植补造,尽快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物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重建野生动物栖息地。二是发展多功能立体林业。加强爱灾地区林业科技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开展受灾地区的植树造林活动,不断提高城乡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稳定生态环境基础。三是提升基础建设生态含量。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尽量少占林地草地、集中居民居住点、居住小区重建充分考虑生态因素,积极推广新型材料,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努力建设绿色家园。四是提升景区恢复重建档次。在不改变景区名胜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景观设计,不能仅仅满足于“修旧如旧”,既要尊重历史、兼顾现实,又要着眼未来,提档升级,实现景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建立岷江水质安全监测长效机制

  岷江既是成都还原重要的农业灌溉水源,又是重要的人畜饮用水源,流域面积占我市总面积的86.2%,是市境内第一大水系。岷江上游流经汶川大地震震中区域,地震灾害对水质的影响显而易见,并且在未来相当长时期还存在潜在威胁。加强岷江成都段水质安全监测,建立岷江水质安全监测长效机制十分必要,也是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建议:一是建立岷江上游联席会议制度。积极争取省上协调支持,建立岷江上游流域区(市)县政府领导和环境,水务、工业、农业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研究水质安全问题。二是加强水质安全监测工作。增加水质监测点,采用先进科技手段,时时开展水质安全监测工作。制定水质安全应急预案,应对水质安全突发事件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安全。三是加快建设污水处理厂。力争覆盖全市所有乡镇,提高城乡污水处理能力。同时,对受到破坏的污水处理厂抓紧进行维修。四是实施污染源头治理。结合灾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坚决关闭污染严重的企业,开展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对策研究,减少农村水体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