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湖南欲抓住产业内移“最好机遇”
[发布时间:2007-11-13 00:00:00 点击率:]

  最近,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的出口加工贸易新政策为湖南敞开大门迎接产业转移造就了一个绝好机遇。这个新政策就是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颁布的44号公告。

  这一贸易新政策新增了一批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主要涉及塑料原料及制品、纺织纱线、布匹、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共计1853种商品。新政策将加工贸易产业分成东部和中西部两大“阵营”。对于目录中的加工贸易业务,东部地区实行“保证金台账实转”制,即将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综合税率的50%的资金,打入指定银行账户,进行“实转”。而中西部企业则继续享受“保证金台账空转”优惠。

  这一新政策,使中西部地区在加工贸易上有了比东部地区更为有利的政策条件。湖南省商务厅加工贸易处处长彭争认为,从事加工贸易的东部沿海企业财务成本骤增,将被“逼”着产业内移。8月23日,44号公告正式生效。据统计,该政策公布以来,仅珠三角地区有内移意向的企业就达2万多家。 

  事实上,沿海产业内移早已是大势所趋,新政的出台只不过在推动转移上又“踩了一脚油门”。近年来,上海、苏浙、广东沿海等地的企业纷纷迁往中西部。记者通过相关渠道了解到,在昆山,随着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的提高和能源、原材料供应的紧缺,昆山出口加工区内一些加工贸易企业乃至其部分产业,有向中西部转移的强烈要求,大量产业像当年的香港一样大量外溢。设立于2000年的昆山出口加工区是我国第一个出口加工区,该园区全年生产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分别占据全球1/4和1/8的产量,成为全球IT产业最重要的生产基地。

  “对湖南而言,新政策带来了最好的也是最后的机遇。湖南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中,应该加大力度,主动出击,奋力开拓,使产业转移能大力助推湖南新型工业化。”湖南省商务厅厅长毛叙保在谈到湖南迎接产业转移时如是说。 

  湖南北枕长江,南临广东,处在南中国沿海开放带和长江流域开放带之间,在泛珠区域内可谓是“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其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无与可比。但是湖南的加工贸易并没有像人们预想的那样高度发展起来,加工贸易一直是湖南外贸的一条“短腿”,不仅远远落后于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甚至与周边省市的差距也在拉大。 

  据介绍,全国加工贸易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平均在54%;周边的江西、湖北、河南均占25%;而湖南目前仅占9%左右。资料显示,2006年,湖南50.94亿美元的出口总额中,加工贸易仅有3.85亿美元。毛叙保说:“如果一个地区一般贸易比重占到90%以上,对外出口就很难有持续、快速的发展。” 

  湖南省商务厅专门研究加工贸易的专家认为,湖南加工贸易的相对落后,主要是对加工贸易在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上认识不够深。在一些人看来,加工贸易不过是“转手生意”,对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不大。而事实并非如此,东亚“四小龙”及我国沿海地区的发展实践证明,加工贸易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加速工业化的一条有效途径。我国沿海地区1981年的加工贸易额为25亿美元,到2006年达到8300亿美元,一大批新产品和新技术通过加工贸易进入我国。沿海地区用不到3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的工业化历程。

  44号公告使中西部获得比东部更优惠的发展加工贸易的政策条件,面对即将到来的机遇,中西部省份无不跃跃欲试:广西展开大规模招商活动,搭建产业转移的平台;湖北武汉拟出台“承接产业转移意见书”,迎接加工贸易发展的大潮;广东中部偏西的四会,正全力打造新兴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增强发展吸引力和承接产业转移能力。 

  这是一场争夺发展机会的战争,毛叙保指出,“根据加工制造业转移20年一个周期的规律,现在是中部省份发展加工贸易最好的机会了,大家都在争,我们除了做得更好外,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