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十年面壁图破壁 尽显身手绘宏图
[发布时间:2007-11-14 00:00:00 点击率:]

  西方哲人克莱恩的一句话引起我们的深思:烟草“它被用来平息因为新发现对古老戒律的成功冲击和对更多未知世界的预期而引起的震惊”。回首“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的发展历程,那里的数十位教授、博士、专家们,不正是以越来越多的“新发现”和“对更多未知世界的预期”——数十项引人瞩目的烟草科技成果及其大力推广应用而产生的显著效应,走过了10年难忘的创业历程并正在孜孜不倦地继续创新着、创造着、探索着吗?

  ——题记

  1997年,中国烤烟盲目性超种超收达到历史的最高峰,粗放式增长的弊端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国家烟草专卖局随之出台一系列控制和引导烟草发展,提高烟草增长效益和质量的重大战略决策。同年11月19日,国家局依托河南农业大学建立的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正式挂牌成立。

  烟草基地从中国烟叶生产转折发展的历史性拐点起步,走过了整整10年历程,做出了鲜为外界所知的贡献。总结基地专家们多年来的辛勤奉献及日益凸显其价值的创新发展,将他们为科教兴烟、培养专门人才、提升烟草品质同时也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努力公诸于世,成为了我们理当为之效力的一件要事。

  奋进之旅

  十年成效的线索与审视

  1492年,哥伦布率领船队驶向遥远的未知世界。他未能到达传说中的印度和中国,却意外发现了美洲新大陆,改写了世界的版图,也“盗”回了现代烟草的火种。

  吸烟是全人类最大不良嗜好却又最难令人舍弃都是不争的事实。法国作家班维尔称:“香烟像一个最专横、最迷人、最苛刻、最深情、最优雅的情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几乎所有交战国都为前线的士兵配给烟草。据称在随时可能丢掉性命的战壕里,烟草可以使战士们短暂忘记恐惧,让紧绷的神经得到松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烟草为战时必需物质,规定烟农可以免服兵役。希特勒采取过极端的措施惩罚吸烟者,却在战争期间为所有德国军人每天定量配给卷烟。

  烟草危害健康却也是防止忧郁的镇静剂,又是能够激发灵感的兴奋剂;它在神经和血液里苏醒,给人最刻骨铭心的触动;难怪有人说吸烟是确认自我存在的一种方式,如同疼痛是确认自我感觉的方式。乃至于烟草的传播与流行,与现代文明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近现代历史中几乎所有伟人的大脑都充满了烟雾:马克思、达尔文、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戴高乐……都是“资深”的嗜烟者。堪称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说自己短暂的一个月戒烟是一生中最糟糕的时期,他的儿子回忆说父亲平时都是靠吸烟来提高工作效率。天才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总是在云里雾里思考着时空的奥秘,“我相信在一切人类事务中,抽烟都能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人作出冷静客观的判断。”

  啊,烟草,你是摧残健康的杀手,又是摇动心旌的幽灵。真个乐也是它,苦也是它,爱也是它,恨也有它。直到20世纪后期世界反吸烟运动风起云涌吸烟者却未见减少反而在增加时,人们方才猛然发现,任何道义上的说教都显得苍白无力,提高烟草质量以减少危害而又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上世纪90年代,美国《科学》杂志将研发生产高质量无毒害香烟,列为21世纪人类亟待解决的十大科技难题之一。

  伴随着时代的巨变,第一人口大国短短二三十年成为了第一烟民大国,中国烟草的最高主管当局以前瞻性的思维、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的作为,开始深谋远虑地运筹烟草行业的现实需求与未来发展,有着浓厚烟草学功底的河南农业大学,承担起了建立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的重任。

  10年来,基地以科教兴烟为宗旨,以强化产、学、研结合,走科、工、贸一体化道路为总目标,致力于聚集培养一流的烟草科技人才,建造一流的科学研究设施,推出一流的高新技术成果,形成一流的组织管理运行机制……他们针对烟草生产中存在的重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的问题,开展深层次的科学研究、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与普适性的科技推广,增大科技因素在生产中的贡献率和显示度,使研究水平不断提高,研究内容走向工程化,成果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着力于不断推出一流的高新技术成果,推动我国烟草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烟草基地及所属烟草行业栽培重点实验室两个机构,拥有了从事烟草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教师46人,其中具有博士、硕士导师资格的教授10人、副教授23人。组建了烟草栽培、烟叶调制、烟草育种、烟草化学、烟草品质生态和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六个学术创新团队;与美国、英国、巴西等国家开展了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使其真正成为了我国烟草出成果、出人才的主力军和国家队。

  以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为主线,内容涉及烟草优质稳产栽培技术研究和推广,烟叶调制技术和设施的研制与开发,烟草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烟草生物技术育种研究,不同生态区域对烟叶适应性及特色烟叶研究,烟叶和卷烟理化成分的检测分析与品质评价……基地主任刘国顺教授等专家提出的“调整种植布局,把烟叶安排在适宜的天地条件下”、“土壤改良工程”、“把烟草融入大农业,建立以烟为主的耕作制度”、“5次采收,提高烟叶生产整体水平”、“创新现代化烟叶生产技术模式”等一系列技术思想,已在全国烟区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

  研究内容不断深入,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并与全国多个省区烟草生产单位广泛合作,建立了四川凉山、攀枝花,广东南雄,湖北恩施,湖南浏阳、桂阳,河南南阳、平顶山等烤烟基地,云南保山香料烟基地,四川达州白肋烟基地等,在全国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意义的优质烟叶生产基地。注重于烟叶生产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创新,在烤烟和香料烟根系发育、集约化育苗、旱作栽培、碳氮代谢与平衡施肥、钾高效生理、烟叶致香机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增加了烟叶的香气量,降低了烟叶中的有害物质,提高了烟叶整体质量水平,促进了我国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河南农大烟草学科的专家们每年都在全国及相关省区会议上做专题演讲,提出一些导向性的技术观点。先后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5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00多篇,其中在国际学术会议宣读和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占50%以上,近年来80%以上论文均发表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上,并被烟草领域的学术论文、著作和教科书广为引用。对于改变国内烟草栽培长期存在的落后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地专家主持的科技项目获得业界广泛好评,10年间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9项以及19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近5年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高达26项;“香料烟系列标准”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成为2006年烟草行业唯一获得的标准化领域首届全国性权威奖项……多项成果和技术在烟草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0年来,基地立足河南,面向全国,联系世界,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和为行业服务的道路,注重基础研究与实用技术相结合,坚持把科研成果落实到烟田里,促进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尤其在烟草集约化育苗、平衡施肥、三段式烘烤、烤房设备改造和部分替代进口烟叶开发等项目和生产环节,初步形成了适合国情的技术框架,为提高我国烟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发挥了具有某种特殊意义的作用。

  “烟草由于能带给人精神上的荒谬体验、生理上的矛盾作用……而被现代文明狂热地吸纳。”克莱恩此说如果是对于“存在即合理”的印证,国家烟草研究基地专家们所做的,实际上就是破译这种精神上、生理上的体验同现代文明的矛盾现象,为烟草增加更多的科技含量以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同时又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更大更好的贡献。

  创业之初

  力行创新的开拓进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巨变,农民脱贫致富的潮流、地方经济的发展加上人们生活的多元化需求,中国烟草出现了逢逢勃勃的大发展,烟叶质量却未能出现相应的提升和进步。世界著名烟草专家、美籍华人左天觉博士来到当时全国最好的烟区考察后,称烟叶“营养不良,发育不全,成熟不够,烘烤不当”。如何尽快改变中国烟叶生产落后的现状,如何在技术理论、技术指标和产品研发上,开展我国烟叶生产技术的系统研究,从根本上解决技术问题,国家烟草专卖局领导做出了在全国建立科研机构网络的宏观决策,依托河南农业大学组建了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

  作为一所具有90多年历史的综合性高等农业院校,河南农大早在1975年就面向全国烟草行业,在我国高校中率先开办了烟草专业,从1984年起受国家烟草专卖局委托全国招生。烟草学科多年来紧密与科研和生产服务相结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至今已形成培养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工作站等各层次人才及外国留学生的平台,发展成了完整的烟草专门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先后出版了《烟草育种学》、《烟草栽培学》、《烟草栽培生理》、《烤烟营养原理》、《烟叶烘烤原理》、《烟草香味学》、《烟草病理学》、《烟草昆虫学》、《烟草生产新技术》、《中国烟叶分级》、《烟草商品学》等数十部学术专著,组织编写了全国高校使用的烟草专业系列教材。为河南省和中国烟草行业的发展及我国高校的烟草专业教育,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

  中国烟草需要借助系统外的高校院所优势资源提高烟叶的内涵发展水平,河南农大的特色专业希望拥有“三个面向”的平台大显身手。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在这样的“双向选择”中问世了。

  国家烟草专卖局对基地提出了“三个一流”的要求:“聚集全国一流的专家,建造一流的科研设施,创造一流的科研成果”。意味着基地要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在探索烟叶生长发育和质量形成的规律性,建立准确无误的技术规范等方面,起到挺进纵深的突破性作用,使我国烟叶生产尽快与国际接轨而不断提高水平。身为基地主任的刘国顺教授深深感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他在思索:如何在本校和烟草业界的支持协助下,带好基地这个团队,集中力量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将基地发展成为既有一流的科学研究能力,也有一流的技术转化能力,使其真正成为出成果、出人才的突击队和主力军呢?

  万事开头难。刘国顺和基地同事们在河南农大和国家烟草专卖局、河南省局的支持、关心和帮助下,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他们从落实场地、配备人员和设备、建立组织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等细微工作干起,没日没夜地高速运转,加班加点和熬更守夜成了家常便饭。基地的实验室建设在一直没有专项经费支持条件下,教师们挤出科研经费不断增加积累。基地创业者们以开拓创新的现代意识,发扬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使基地逐步建立起一支拥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实践经验专家学者组成的优秀团队,我们在采访中也有幸了解到其中的部分成员:

  许自成,博士,基地副主任,河南农大烟草学科特聘教授;杨铁钊,农学院烟草系主任,教授,烟草育种专家;宫长荣,烟草系教授,烟草烘烤专家;刘卫群,博士,教授,烟草生理生化专家;赵铭钦,农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烟草化学专家;史宏志,博士,教授,烟草栽培生理专家;汪耀富,博士,教授,烟草栽培生理专家;于建军,副教授,烟草种植和卷烟工艺专家;韩富根,副教授,烟草种植和化学分析专家;崔红,博士,副教授,烟草生物技术育种专家;符云鹏,副教授,烟草栽培专家;时向东,博士,副教授,烟草发育与栽培专家;程传策,副教授,烟草栽培和商品学专家……以及高致明、刘华山、马新明、介晓磊、王岩、陈伟强等一个个在河南和全国烟草行业享有相当知名度的专家学者。

  一个接一个的课题研究与攻关,加强联系协调处理相关事项以利于开展工作,奔走在田间地头解决烟叶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等一系列艰苦细致的工作,从此与这个优秀团队的教授、专家们结下了不解之缘。

  基地自成立初始,就立足于把烟草大国改变为烟草强国的使命感,提出了烟叶香气是质量的核心,生态环境和栽培技术是烟叶质量形成的基础,烘烤是质量形成的关键,纵向的重点突破是技术创新的重要环节,技术、质量、市场的紧密联系是产学研结合的实质内容等新的理念;以及跟踪世界烟叶生产技术先进水平,做好超前技术储备;发挥高等院校优势,培养学科带头人,力求全方位创新等一系列新的思路,开始利用河南农大和基地的“优势资源”大展拳脚。

  面对我国卷烟工业对原料要求不断提高,烟叶生产技术措施必须首先从提高上等烟比例和亩产值,及时转移到以提高烟叶香气量为主的内在质量上来的现实需要,基地从追求我国烟叶生产技术的局部突破着手,及时开展了烟叶香气物质形成机理和提高途径研究课题,把注重烟叶外观质量的倾向引导到追求内在质量轨道上来,在我国烟叶香气领域研究中起到了先驱的作用。

  漂浮育苗技术是我国烟草育苗技术上的一次飞跃。这种育苗方式比传统的土畦育苗集约化程度高,操作方便,烟苗健壮。育成的烟苗根系发达,均匀一致,移栽大田后烟株生长健壮,营养抗性强,生长均匀整齐。由中国烟叶公司牵头、基地为技术依托的漂浮育苗研究推广项目已在全国难以计数的众多烟田中得到基本普及,并促进了育苗专业户快速形成。使广大烟农实现了种烟不育苗的愿望,解决了分散育苗费工、费时、综合投入高的问题,单位土地育苗效率及劳动效率较传统育苗提高5倍以上。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推广漂浮育苗速度最快的国家,实现了全国烟草栽培领域一次突破性的变革。

  为了迅速提高烟叶的香气质和香气量,基地以营养平衡为基础对不同烟草品种、海拔高度、土壤酸碱度、肥料种类、采收成熟度、烘烤工艺与烟叶香气的关系进行系统的研究,初步明确了烟叶香气质量形成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等因素。总结出烤烟生长发育的五大规律,组装配套出优质烟叶生产技术规范。在通过营养平衡提高烟叶品质的同时,注重从生理生化角度研究有害物质的形成机理并通过化学的、生物的和农业的方法探讨降低有害物质的途径与措施。同时制定了烟叶成熟采收标准,完善了烟叶烤黄、烤香的理论,丰富了三段式烘烤工艺的技术内涵,提出了我国烤房标准化改建的主要技术指标和增质节能的技术要求,实现了烘烤设备改良的根本性突破。基地参与完成的“烤烟三段式烘烤工艺及配套技术”等已作为行业重大科技创新技术在全国推广。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和中国烟草行业一次次改制重组、规范发展、联合做强及力度越来越大的科教兴烟,正在将市场经济法则和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愈来愈多地运用于全行业的新发展与新进步。而在烟草行业栽培重点实验室批准组建之后,基地从组织运行方式、管理规章制度等多方面进一步开展基础性工作,先后完善了重点实验室《科研论文标注暂行办法》、《受理客座研究公告》、《运行经费管理办法》、《安全管理规则.》、《研究项目管理细则》、《仪器管理条例》等一系列制度。同时成立了指导性的学术机构——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担负审议实验室的目标、任务和研究方向,实验室的重大学术活动和年度工作,审批开放研究课题等主要职能,对国家重点学科评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等一系列重大事项,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榜样的力量

  群雁高飞头雁领

  中国烟草种植有着400多年的历史,但现代烤烟种植传入中国仅100多年。如何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形成适合中国实际的优质烟种植技术,成为了我国在种植规模急剧扩张后必须解决的课题。

  改革开放使长期闭关自守的中国走向了世界,基地发展的需要使河南农大的烟草专家们走向了全国和世界。刘国顺教授历来以独特的视角和国际化的视野深刻地审视烟叶质量:“有根、茎、叶、花、果的烟株才是完整的,而烟株的每一个器官或器官的各个细胞组织,都是研究对象。要能把烟株的每个部分都研究透彻,使之完好发育并具有较高抗逆性,就要从烟株到器官、细胞到分子、从发育到调节技术,建立完好的技术方法。”

  具有远见卓识和颇有造诣的学者们早早地以理性的思维面对我国烟叶片薄、色淡、油分差、少香无味的局面,自1982年起韩锦峰教授带领刘国顺及他们的团队就连续8年主持了河南省烤烟优质稳产高效益研究推广项目,提出了烤烟优质稳产栽培技术指标和烤烟优质稳产综合配套技术,大大提高了河南省乃至周边省份的烟叶生产水平。1992年以来,他们的团队在美国、巴西、津巴布韦等国考察,领略了这些国家发展优质烟叶的先进生产方式,更透过表象体会到如何解决烟叶的成熟度以提高烟叶质量等关键的或核心的问题,思考着如何从根本上提高烟叶质量的深层次原因:“要研究津巴布韦的生态和烟叶生产技术的成因,用精准农业的理念解读我们的土壤,解读我们的气候,了解每一种土壤营养元素的丰缺,并用施肥来平衡。”

  2000年,全国烟叶生产技术研讨会上,刘国顺受命做了“利用种植技术提高烟叶市场有效供应水平”的技术报告,明确提出土壤退化造成烟叶质量下降,务必从改良土壤入手,解决大量施用化肥,土壤碳氮比失调、腐殖质含量低、通透性差、生物活性降低及营养不均衡等限制因素,方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烟叶质量的问题。

  修复土壤,恢复土壤的丰产性能,成为了刘国顺和同事们立足可持续发展奠基中国烟叶的基础性课题之一。他提出要把烟叶生产融入大农业,建立以烟为主的耕作制度。要求从改良土壤入手,将以前用于烧柴的植物秸秆等进行还田,并在秋作物收获后种植绿肥,年前或年后把绿肥翻压入土;将当季用芝麻、菜籽、大豆、花生等油枯类和腐殖酸类肥料用于改良土壤。以增加土壤的腐殖质含量,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和矿质营养的供应能力,促进烤烟根系发育,提高烟叶的香气质量。

  烟草基地专家们根据烟株对土壤营养需要的规律性,通过对烟叶生产技术规范的多年研究和实践,确立了理想型烟株的概念:下部叶阳光充足,上部叶片开展,整株叶片厚薄适中。总结出烟叶应该按照部位采收的“五次采收”和“氮素前提,钾素后移”方法。让烟叶成熟集中,烟农进行密集烘烤,提高了烟叶质量还大大地减少了烟农的劳动量。

  刘国顺在力促改良土壤的同时,研究我国烟叶香气质量与进口烟叶存在的差距和烟叶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理论体系和技术措施,我国部分烟叶已接近国际市场高价位质量水平。2004年,他们主持的“优质高香气烤烟生产综合技术开发与应用”获得中国烟草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汪耀富、于建军、时向东等在湖南浏阳市鸭头村,一个季节吃住在烟农家,实地研究、操作、示范,项目结束时基点的烟叶生产初步体现出了农业现代化特征。鸭头村党支部书记张晚魁对来访者说,他们村2003年遇到了严重的干旱,河南农大的老师在生产技术上及时调整,提高了烘烤质量。以前橘黄烟少,油分少,成熟度低,青色杂色多,香气量不足;现在橘黄烟多,油分足,青筋少,无杂色,香气足。以前上等烟只有10%,现在达到40%以上。

  刘国顺和王岩博士完成的上海烟草(集团)公司委托项目“烟叶质量与烟田有机质关系研究”,通过草炭模拟、种植绿肥、秸秆还田等途径的研究,测定了不同土壤有机质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生物化学特性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土壤有机质与烟叶致香物含量的关系,已初步建立了烟田土壤有机质性状与烟叶品质关系理论基础并确立了相应的技术指标体系。

  为加快优质烟叶批量生产的步伐,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进口烟叶替代问题,中国烟叶公司选择基地作为部分替代进口烟叶项目的技术依托单位之一。专家们认为,提高烟叶质量的主要任务,就是进一步围绕烟叶成熟度改进技术措施,通过提高田间烟叶的耐熟性,改良烤后叶的成熟度,增加烟叶香气量,提高可代替进口烟叶的配方效果和市场供应水平。

  承担部分替代进口烟叶开发项目经过几个阶段发展演变后,2007年又以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提高烤烟生产水平为推进器的新理念,将生产技术方案逐步推进和深化。为此刘国顺提出2007年栽培技术的策略和突破点:做好烤烟优质丰产个体和群体生长动态定量指标、优质烤烟群体空间结构生理指标和质量指标体系,进一步把握烟叶生长发育规律和指标;做好基于土壤有效养分供应能力、烤烟养分需要量、土壤质地、耕层深度和降雨量、绿肥翻压田块和植株营养动态需求、灌溉条件及基于植株可见症状的施肥指标,以把握好精准定量施肥的指标体系和方法;掌握好灌水的依据、灌水方法以做好对水分的精准管理……从而进一步深化和推进我国部分替代进口烟叶开发。

  

  优秀的团队

  众志成城铸辉煌(一)

  

  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各种学科和知识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交叉和渗透越来越广泛,科学家们的交流和联系越来越频繁。一个真正优秀的现代专家学者,不仅仅是单打独斗的能人,也是善于组织和率领优秀的团队共同奋斗的领头人。国家烟草研究基地得以成功的最重要原因,也在于发展、组建起了一支优秀团队,共同建树起了卓越的事业大厦。

  许自成——基地副主任。他原本是学统计遗传的,1999年接触烟草后,很快成为这个领域的行家,国内最系统地把作物单交模型扩展到复交,把复交模型用在烟草上的人。他主持的“作物复交方式遗传模型构建及QTL定位研究”,完成了作物单交、三交、双交组合的遗传模型构建,推导了预测杂种优势的通用公式,论证了广义遗传模型在数量性状遗传研究中的突出特点,发展了数量性状基因作图方法,创造了将遗传模型的构建由简到繁,由单交扩展到复交,研究内容贯穿了数量遗传分析核心内容的特色,在烟叶生产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他与湖北中烟公司合作的项目把武烟原料基地划分为5个质量生态类型:即云南型、鄂贵型、中南型、黄淮型和东北型,为工商联办基地的合理布局和烟厂选用原料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并培养了4名博士、48名硕士,为我国烟草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杨铁钊——育种专家。我国过去以种植引进品种为主,往往水土不服,病虫害尤其是病毒病突出,杨铁钊教授决心运用生物技术培养抗病毒病烟草品种。1993年起他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联合开展了转基因抗虫烟草的研究,将烟草不育基因和转入的两个外源抗虫基因结合,传统回交方法和分子杂交方法结合,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转双基因抗虫烟草的选育,降低了烟叶农药残留,提高了卷烟安全性。他针对我国北方土壤影响植物吸收钾的实际,对烟草高钾含量品种的选育进行创新,选出的新品系具有很强的吸钾能力,河南试种在不增施钾肥的条件下烟叶钾含量达到2.5%,比以往大幅提高。全部育成后将为提高我国北方烟叶钾含量做出重要的贡献。他还针对我国地理气候选育抗旱品种,已培育出多个烤烟抗旱新品系。2007年11月,他培育的烤烟新品种豫烟5号正式通过国审。

  宫长荣——烘烤专家。烤好烟叶才能把它的价值体现出来,烘烤却是一个大难题。为了提高烘烤质量,宫长荣攻关20多年,对我国的烤房不断研究改进,总结出版的《烟草三段式烘烤导论》专著。经过对烘烤理论和方法的一系列改进创新,烤出来的烟既黄又香。继之研制开发新一代烤房,吸取国外先进烘烤技术,又继承传统烘烤工艺精华,进行了以增加装烟棚数、加大底棚高度和棚距,改进供热形式,增加热风循环系统为重点的普通烤房标准化改造,在大规模推广后使我国烤房设备产生了一次重大飞跃,烤后烟叶质量明显提高,颜色更鲜亮,香气明显增强。这项成果已获得国家局科技进步一等奖,相关技术获得八项发明或实用专利。丰富了烟草行业生产技术设备的研究成果,提高了烟叶生产技术市场的竞争实力。

  刘卫群——烟草生物化学和平衡施肥专家。2000年,刘卫群参加了国家局启动的一个全国15省参与的攻关项目“烤烟平衡施肥技术试验与推广”。她率项目组进行了广泛的资源调查,在15个省选择2.9万个采样点采集了20多万个数据,从烟株的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过程的角度阐明了硝态氨、铵态氮对优质烟形成的影响及有机肥的使用方法、时期和用量。提出了以烟草为主的轮作方式可以减缓土壤后期矿化氮的供应措施,研究了不同土壤类型烟株对养分的吸收积累规律等一系列课题;建立了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烟草营养研究与养分综合管理体系,研究了烟株生长阶段关键气象因子对生长的影响、优质烟叶生长发育特征及烟株对矿质养分吸收累积规律;建立了植烟土壤养分评价指标体系和中国烟草土壤肥料信息系统……该项目获评国家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赵铭钦——河南农大烟草学科化学方向领头人。他在担任行政职务和主讲多门烟草课程及带了多名研究生的情况下,主持了国家局“南阳优质烟叶生产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等七项重大攻关课题。他针对全国烟草行业“香精香料、特色工艺、降焦减害”等四大战略科技振兴工程,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特色工艺、烟用香料的提取与合成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良好进展。他主持完成的“香料烟浸膏提取技术及其应用研究”项目成果填补了国内一项空白;主持的“利用微生物技术发酵烟草的研究与应用”和“烟草微生物发酵增香机理与技术研究”项目,成功地运用增香菌种与微生物酶制剂混合配制出了烟草微生物发酵增质剂,经工业验证反映了良好的增香效果。多年来他在国内外一级学报和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31篇学术论文,在烟草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时向东——雪茄烟项目主持人。雪茄烟荷载着浓浓的现代文化,却在我国烟草大发展中停滞不前。主持这个项目的时向东博士说随着对外开放和西方文化渗入,国内对雪茄需求量开始增加,但我国雪茄烟最大的限制因素:没有优质的外包皮烟,即高档的茄衣。他大量查找资料进行分析试验,经过不断探索努力,从国外引进两个品种,又和什邡的品种杂交,经过筛选,终于解决了叶片偏厚、叶脉粗大的难题。什邡卷烟厂作为项目协作单位,生产的雪茄烟占到全国市场的80%,还销往香港、澳门和国外。为生产和拓展我国自己的雪茄烟产销市场做出了重要贡献。

  

  优秀的团队

  众志成城铸辉煌(二)

  

  十年来,河南农大许多教授、专家在“基地”就是这样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用他们的心血、智慧和汗水培育出一个又一个重要的成果,为我国烟草业的提质增效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凸显出基地的作用,也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共同创造了基地的十年辉煌。

  马新明——农业信息学博士、教授。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烟叶生长质量,马新明博士主持了“烟草根系发育规律及其调控技术研究”项目;进行了无公害优质烟叶农药与重金属残留作用机理与降解技术等研究,“烟草生长发育模拟及决策系统”、“烟草根系发育的可视化研究”及“烟草氮肥运筹的知识模型”等项研究。已通过研究实践确定了优质无公害烟叶生产的农艺技术和规程,初步研制了防治烟叶病虫害的生物制剂,建立了无公害示范基地,所产烟叶基本达到国际优质烟叶的标准。

  高致明——研究烟叶叶片发育的专家。在湖北恩施“以成熟度为中心的配套技术开发项目”、“部分替代进口烟叶生产示范与工业验证项目”等试验基地,烟田散落在高山峻岭,地势和温度相差大,土层厚薄不同,湿度区别大。高致明把所涉及到的多种问题统统解决了,使烟草能够在本地环境下生长得最好,为当地烟农和武烟集团创造了良好的效益,对培育优质烟叶进行了成功的探索。

  崔红——生物技术育种专家。她通过花粉通道法,将薄荷、曼陀罗等芳香植物与烟草杂交,培育具有特殊香气的保健功能型烟草品种,能缓解吸烟与健康的矛盾。她还将烟草作为生物反应器,进行非烟用商品的研究,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从烟叶中提取高价值的药物、保健品等,为烟草业开辟了新的发展天地。她主持的国家局“烟草转法呢基焦磷酸合酶(fps)基因的研究”建立了Ti质粒介导外源基因转化烟草栽培品种的高效转化体系,Ri质粒介导外源基因转化烟草实现发根的转化体系,并对转基因发根系以及转基因植株中重要次生代谢物质的合成、积累、释放行为规律的进行了研究,将为烟叶品质改良,及烟草次生物质的工业化生产和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汪耀富——烟草优化灌溉和逆境生理专家。2003年,国家局把“研究烤烟优化灌溉理论与技术研究应用项目”交给了汪博士。汪耀富通过研究,决定分别在浅山近岭建溢流坝进行集水、平原区打深井、山区做集水窖,在烟叶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还重点研究了烟草的耗水规律,土壤水分对烟草生长的影响,重新进行烟草不同生育阶段的适宜水分指标和干旱指标研究,把烟草从缺水的环境中解脱出来,解决了灌溉水怎么灌、灌多少等,寻求到了烟草的灌溉指标,纠正了过去大水漫灌耗水过多的做法。

  于建军——烟草栽培和卷烟工艺学专家。2002年,于建军和新郑烟草集团合作进行“卷烟的二次配方”研究,用适当低等级烟叶配制出与高等级相似的烟叶配方,降低成本,扩大烟叶的适用范围。经过研究创新出自己的配方秘诀:用同一地区、不同的县,同一部位、不同等级乃至不同年份的烟叶选出一个小配方,这样用烟多,质量变化小,却能保持卷烟质量。并把数字科学运用于配方,通过上千次试验,终于开发出来相关配方软件,应用于工业卷烟的二次配方获得成功。

  基地众多专家教授们为我国烟草产业发展及科教兴烟所做出的贡献,所花费的心血,是我们在有限的篇幅中无法穷尽,难以一一历数的。

  符云鹏——河南农大烟草学科多年来获得的多项奖励中,符云鹏完成的“优质香料烟生产关键技术研究”、“香料烟系列标准”项目,不但获得国家局科技进步一等奖,而且获得首届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三等奖——中国烟草行业唯一获此殊荣的奖项,成为了基地自主创新成果的一大经典之作。

  早在1992年,国家局就把“香料烟品质特征及提高途径研究”交给了河南农大,1995年又把“香料烟国家标准修订”项目下达给河南农大;1999年又拨专项经费,要基地进行重点课题优质香料烟生产技术研究。刘国顺的学生、这个项目的第二主持人符云鹏教授,为了香料烟的研究付出了十余年的心血;她还主持了国家烟草专卖局2001年下达的“湖南名优晒烟的深度开发”项目,研究优质晒红烟和晒黄烟品种的筛选及提纯复壮,湖南晒烟栽培技术规范、晒黄烟和晒红烟调制技术、品质评价及工业验证等多项课题,都已获得初步显效。

  刘国顺和符云鹏以提高云南保山香料烟为基础主攻烟叶香气量,在香料烟新品种选育及千亩开发模式方面取得突破,系统研究并阐明了香料烟的致香特性和变化规律,揭示了香料烟的致香机理,提出香料烟的“营养型”理论,首次确定了“嫩绿消除,浓绿尚存”的香料烟适宜采收成熟特征;创立了香料烟的陈化理论体系和理论框架,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同时确定了我国优质香料烟的外观特征、适宜产区和质量类型,引进更新了香料烟的种植品种,提高了栽培和调制技术的到位率,使香料烟生产技术进入了正确轨帧2⒙氏仍谌??鞑?糖??蟹獗招缘?ldquo;优质烟千亩示范村”开发,把已有的各单项技术成果进行组装配套,初步形成了日臻完善的“千亩村”管理技术;进行优质烟叶原料开发的“农工一条龙开发”的做法,也为促进行业产学研结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经验。这项研究使香料烟质量大幅度提高,受到了大陆、菲莫、英美、环球等跨国烟草公司及法国、荷兰和东南亚诸国家的青睐,使保山香料烟出口量达到90%以上。这个课题为我国筛选出了优质香料烟区,形成了系统的技术规范,项目研究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我国香料烟质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走向未来

  追求烟叶种植现代化模式

  

  十年来,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坚持开展深层次科学研究,搞好技术服务,促进成果转化,集中力量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推出了数十项重要科研成果并培养了从学士到博士的大批人才,提高了河南农大和烟草学科的知名度,在全国行业起到了某种引领和示范作用,受到烟草行业诸多单位的青睐和赞赏。

  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短短几十年,人类创造的科技成果超过了以前世世代代的总和,现在更呈现不断翻番的爆炸式增长,如何以与时俱进的开拓创新助力中国烟草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之路,成为了刘国顺和基地同事们时常思考的大课题。

  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和丰富多彩的实践与展望未来走势的基础上,国家烟草栽培基地专家们提出了自己提高种植技术水平,实现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烟叶生产新模式,从以烟叶生产技术科学化、生产操作机械化、产销社会化、生产高效化、烟农知识化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现代化;以改良烟区土壤生态环境、走生态农业之路,进行精准栽培管理、创造烟草现代农业模式,加强烟草抗性与品质育种、发展生物农业,建造烟田基础设施、打好现代农业基础,开发烟用机械、提高生产效率,构建高效组织方式、完善生产服务体系,建立生产科教园区、引导烟叶现代农业,提高学历层次、建设技术队伍,从而实现烟叶生产现代化的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做了一系列详实论述。刘国顺认为: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我国烟叶必须紧追农业现代化的时代潮流,积极推进烟草种植的现代化。但由于烟叶生产环节多、用工多、劳动强度大,在农业生产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要实现烟叶生产稳定、健康、生态、安全,必须解决好“烟草三农”问题,在烟叶生产中采用农业现代化的方法,方能提高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

  这个被称为“烟叶生产现代化模式”的体系,已在基地承担的平顶山市烟叶生产创新模式研究、四川凉山州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中,进行了初步的实践运用。它的完善和普及,必将对我国烟叶生产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至今,国家烟草基地在立足河南的同时,积极面向全国,服务行业,与全国主产烟区、有关卷烟工业企业开展联合攻关、示范推广、技术服务等横向联合研究。分别与河南、湖南、四川、重庆、湖北、吉林等省市烟草公司,同云南省烟草研究所、武烟集团、川渝中烟、贵州中烟等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并继续承担由国家局、中国烟叶公司下达的“典型省份烟草种植区划技术平台的构建”、“烤烟优化灌溉理论和技术研究与开发”、“适度规模种植的配套烤房研究”、“金攀西优质烤烟开发”、“花粉管通道法培育烟草新品系”、“生物有机专用肥料的研制与开发”等十多个科技攻关项目,获得了明显的成效,多数已经完成正处在鉴定阶段。

  十年来,基地坚持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不断拓展产学研的合作空间,着力实施一系列战略思路和任务,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科研成果由一般意义上的组装配套向产品、标准和专利转移。并组建起主要研究烟草栽培、烟叶调制、烟草育种、烟草化学、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和烟草品质生态等内容的六个学术创新团队,以加速实施自己的“十一五”发展规划——

  立足于科教兴烟,以深化改革,服务行业,走向世界为着眼点,以科技创新、工程化研究和产业化开发为重点,采取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的途径,集中力量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做好超前技术研究储备,不断提高基地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发展能力;大力推动我国烟草科学理论和实践的深入发展,真正把基地建设成为我国烟草行业科技成果的创新地、聚集地和扩散源,为烟草行业实现烟叶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并认真做好服务行业工作,提出战略性研究课题;向学科前沿迈进,建立健全烟草研究特色体系;购置精良设备,努力建好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快高级人才培养步伐,缩短知识与经济的距离……

  同时确定了基础和应用理论研究取得重大进展,新技术、新产品实现较多创新,培养研究方向带头人、优化人才结构和成果、论文、专著,实验室与科技园区建设,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人才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等方面的目标。以及加强人才培养,搞好人才资源配制;实行目标管理,加快自我发展进程;增强竞争意识,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技术创新水平等工作。从而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继续与时俱进,艰苦创业,在基地形成奋发向上、团结协作、勤奋努力、开拓创新、务实求真的良好工作氛围,使基地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力争为我国烟草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更大更好的贡献。

  回顾走过的道路,刘国顺和基地专家学者们深感得益于国家烟草专卖局领导要求基地服务行业的指导思想和发展定位,强调忘不了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衷心感谢国家烟草专卖局及行业同仁的无私帮助,更正视基地存在的不足之处。他们决心继续服务于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烟草工作,为进一步开展深层次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将基地建设成更为先进、更能发挥作用的烟草产业主力军和国家队,一如既往不懈奋进,众志成城再攀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