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 郁小萍
享受中国元素的盛宴
2008年的北京,一桌中国元素的盛宴在五环旗下摆开。
当北京奥运圣火在世界各国传递的时候,在中国具有千年时间跨度,代表“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一下子就用美丽、明了的中国概念,炫花了数亿人的双眼。
北京电视台从开幕式那天换装:男主播和男嘉宾系祥云领带,女主播的白色西服领上优雅地绣着祥云,女嘉宾围祥云丝巾。记者穿祥云体恤全城采访,话语间,透着喜庆吉祥的奥运气氛。
中国女运动员开幕式进场,系一条印着暗红祥云花纹的浓红小方丝巾。
……
八月的北京祥云飘飞,以柔胜刚,用典型的中国元素征服着八方来客。
一个有五千年历史、有浩如烟海文化积淀的大国,当然还有更多最传统最中国的符号可以向世界展示。
从中国青花瓷器采撷来的灵感,萌生了“青花瓷”礼服、青花刺绣鱼尾裙等系列设计。
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花文化,催生了颁奖礼仪服装的中式立领和立体银线绣制的吉祥牡丹、水纹。在经过创新的旗袍上缀彩绣腰封和玉佩,则源于中国的玉文化。
就连颁奖证书也因内芯为绢帛材质,装裱为祥云纹特织绫锦,并加以宣纸托裱而中国韵味十足!它们将随着各国运动员飞向世界各地,向世界诠释中国、宣传中国。
设计理念也很中国:颁奖台定名为“玉带祥云”,颁奖花束叫“红红火火”。花叶数量的选择是中国人最喜欢的9和6,喻“长长久久”、“一帆风顺”……
中国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广度和力度,向世界展示我们的中国元素。
这种展示是有相当难度的。要在现代的奥林匹克舞台上,向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呈现中华文明。要在多元化的现代世界眼眸中表现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的优秀。要使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结合,用中国元素把八方来客的心永远留在北京。
——北京奥运,交了出色的答卷。
我们自己,通过世界惊喜赞扬的眼神,也会更加珍惜中国。
今夜北京无雨
2008-8-8晚8点——全世界几十亿人共同期盼的“奥运时刻”。
7点半。我走出北京五环的家,去一位邻居那里看电视。我们图个人多,热闹喜庆。
一进门,我看见朋友正坐在沙发上,双手合十,闭目祈祷。我问她:“在干什么呢?”
她说:老天保佑,千万别下雨啊!
北京连日高温无雨,桑拿天气让人太渴盼清凉。按天气的规律,今天应该从热的波峰跌宕到波谷了。下午,乌云真的涌来,遮住了天空。可是,此时此刻的北京人,没有一个希望下雨的。乌云当空的时候,我站在小区主通道上看来往的居民,发现他们都焦急地抬头望天,眉头紧锁。第29届奥运会的东道主北京人,在拒绝乌云,拒绝清凉。
老天当然没法保佑什么。当天,北京是靠人工消雨保障了奥运开幕式的举行。下午6点,气象工作人员在门头沟等地开展了大规模的精确无误的消雨作业。所以,当雷阵雨、阵雨在北京周边的张家口、承德、保定对首都形成密集合围的时候,北京是靠高科技的威力,确保了北京奥运最精彩的开端。
奥运不再遥远,奥运就在家门口。北京人是接待世界来客的主人。
既然是主人,就什么都要操心,什么都要做到最好。
2008,北京奥运,同每个北京人血脉相连。
主人美丽的心,让炎夏也变得清凉。
主人美丽的心,让世界阅读到中国的最绚烂和最炫目。
每一个人的奥运会
每届奥运会开幕式,我最专心看的,是各国运动员入场的仪式。
这是一个横看世界、纵看历史的时刻。
看到有的国家只有一个两个参赛者,我就会想起1932年的中国。第十届洛杉矶奥运会——那一年,中国田径选手刘长春踏上的,是一条“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之路。
1936年,柏林奥运会,中国第一次组团参加。说是“团”,穷得连记者都派不出。时为南京《中央日报》副刊编辑的储安平,因为一直想出国留学,便提出不必拨专款,只须让他无偿搭乘奥运会专列即可完成报道。
……
这样孤寂冷清的场面,已经永远成为历史。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已经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奥运。
青年志愿者如蓝天白云一样的体裇衫,出现在北京的每一个角落。地铁,公交,广场……不等你开口,他和她就会微笑着问你: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全世界的客人,心顿时被这一朵朵奥运祥云托载,像北京8月的蓝天一样晴朗!
北京的每一个小区里,活跃着一批由老年人组成的“首都治安志愿者”。白色体裇上印着鲜红的奥运图案,织成一道长城一样坚固的安全围墙。
男孩女孩们的脸上,粘着微型五星红旗和福娃。有的男孩,后脑勺上是一束奥运火炬的发型,让人不禁欣然而笑。
普通的商店门口,自发地挂着国旗。
中国人的微笑,如今在北京到外绽放,比天安门的花还美丽。
即使在家里坐着,窗外都会传来小孩玩耍时清脆的喊声:“中国加油,北京加油!”
……
当2008-8-8的曙光照亮古老又现代的北京,这座国际大都市里的每一个成员,都是参加奥运的成员。
从一个人参加奥运,到13亿人参加奥运——中国仅仅走了76年。
这样的速度,让身处2008盛夏的北京,无法不为之沸腾。
小林浩,跟着姚明同行
人们在讨论北京奥运开幕式的最亮点是什么。有说29个烟花脚印的,有说画卷轻展的,有说李宁点火的……
我是一个亲历过四川特大地震的绵阳人。在我眼中,奥运开幕式的亮点很多很多。但最亮点,是中国体育代表团出场的那个时刻。当我看到抗震英雄少年林浩,跟在姚明身边,一起走进世界目光的那一瞬,我惊叹奥组委的这个构思。
从四川地震到北京奥运,仅仅只有88天的时间。但四川人民向往奥运、热爱奥运的心,同8月的天气一样火热。
8月4日,绵阳在曾经以“地震中的诺亚方舟”闻名世界的九洲体育馆里,隆重、热烈地完成了圣火传递。
4天后,带着灾区人民期望的圣火,一路前行,传递到了“鸟巢”,进行了世界奥运史上最漂亮的点火仪式。
那火焰有四川人民的牺牲和拼搏。
那火焰有全国人民对四川曾经的大恸和无私的大爱。
那火焰,比任何一届奥运会,都蕴有最丰富的含义。
这最丰富的含义,就由一个高大的姚明,带着小小的林浩,成功地诠释了。
小林浩虽然只有9岁,但他在大难来临的时候,就因为“我是班长”这个朴素的信念,使他救出了两名同学,自己却受了伤。
小林浩是能够代表四川灾区的。他小小的身躯,有谭千秋的影子,有蒋敏的影子,有所有抗震英雄的影子。
姚明是能够代表中国体育精神的英雄。在他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所有奥运健儿的影子。
小林浩,曾经在梦中无数次地和姚明们同行吧?
姚明小时候,也有小林浩这样的精神吧?
当中国奥运代表团浩浩荡荡走进世界的瞳仁,高大的姚明和头上还留有伤疤的小林浩,把一切都阐述得非常出色了。
晚上,当我在北京看完奥运开幕式时,接到了绵阳亲人的电话。他们也在看奥运。
他们说,刚刚看完,一阵余震又发生了。
他们说:他们不怕。
他们说:开幕式,真的非常棒。
他们用四川话说:中国雄起!北京雄起!
首金谈
第29届奥运会的首金,国人是期望杜丽来射落的,最终却被捷克美女、雅典奥运会铜牌得主卡·埃蒙斯夺走。一瞬间,国人晴朗的心情似乎都有点阴霾起来。
可是,中国代表团仍然不负众望。东方不亮西方亮。中国代表团的首金花落陈燮霞。这位广东小姑娘不为人知的证明,可以从媒体对她名字的拼音介绍看出:“燮(xiè)”——国人在欢呼首枚金牌诞生的同时,原来有些不认识此字的人顺便得到了“扫盲”。
有人说陈燮霞这块金牌重达212公斤。我理解这种比喻。陈燮霞在抓举和挺举的时候,面对的当然就是那212公斤的总重量。她没有时间、精力去进行诗意的比喻和附会的引申,但实际上,在杜丽已经失利之后,陈燮霞所面对的,真的就大大超出了实际的重量。目光是抽象的,目光如空气般没有重量。但实际上,目光又是具象的,目光的重量大得无法计算——特别是几十亿双目光汇聚在一起的时候。
北京一些市民接受记者采访时,有人高兴地赞扬陈燮霞:“她的金牌拿得很轻松!”假如这又是诗意的比喻或附会,倒还可以成立。如果是实指,我觉得这就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同陈燮霞同台竞赛的那些姑娘们,一个个在重量面前败下阵来。有位选手甚至在最后几秒钟实在坚持不住而又太想坚持,差点被杠铃砸了脚!这让人认识到:举重实际上是一项惊心动魄的运动!而陈燮霞在夺金过程中,哪一次不是需要在平日艰苦锻炼的基础上,加上瞬间意志力的激情迸发,才能夺取中国代表团在第29届奥运会最重的一块金牌?
陈燮霞当初被教练留下来的理由很简单:她来自农村,能吃苦。这个朴实可爱的广东小姑娘,这“能吃苦”的素质包含着她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北京奥运在自己家里召开,太相信本土力量的抬升,或者反过来太担心本土力量的负压,都会使运动员在夺冠之路上,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这朴素的能吃苦的广东农村小姑娘,给了我们金牌之外很重要的启示。这种启示,在今后的十多天里,是我们每个人——包括运动员和所有的观众——都需要借鉴的。
风骨无边栾菊杰
参加完北京奥运比赛的栾菊杰嗓音是嘶哑的——几十年的征战中,为了鼓舞自己,她要吼、叫。为了有些裁判反判、错判,她也要吼、叫。日积月累,这位剑坛宿将的嗓音至今未能恢复。
24年前在奥运会上夺金后,为了争一口赛场上不懂英语、有冤无法伸的气,这位倔强的女子去了加拿大,也以自己出色的表现为社会所承认。
从2001年起,她就开始梦想2008年回祖国参加奥运。她并非不知道50岁对于世界级的体育竞技是什么概念。但她决心在参赛过程中抒发她对击剑的热爱。
一个年过半百的人,随加拿大代表团,走进中国,走进鸟巢。
栾菊杰以奥运史绝无仅有的50岁高龄出现在女子花式击剑赛台的时候,好些人以为是加拿大政府买她前世界冠军的面子,特批她来参加在她故乡召开的奥运会。我们对“特批”这个词是相当熟悉的。
栾菊杰却坦率地告诉国人:为了取得参赛资格,她必须一剑剑击,一分分攒。加拿大的选拔规则很“冷酷无情”:你是前二名都没商量。她刚好错过了在加拿大国内积分的机会,就只能到国外一个个积分赛赛场去搏。2007年8月她创下15个月在15个国家比赛积分的记录。她的成绩相当优秀,2007年1月在美国的比赛,20人中,她名列前三名,而此时,她已经49岁了。其中艰辛,无法言喻。
栾菊杰在比赛结束时,用“祖国好!”这幅标语表达了对祖国当年培养她的感谢,表达了对中国运动员的良好祝愿。她不希望人们老是说:“从你之后,中国击剑再也没有拿到过奥运会金牌。”栾菊杰美好的期待终于有了结果——2008-8-12,小将仲满以15:9击败法国选手洛佩兹,终于夺得自栾菊杰获得第一块金牌整整24年来中国击剑队的第二块金牌!
以50岁的年龄击败一个20岁年轻选手的不老的栾菊杰,代表着奥林匹克的一种境界——体育是单纯的,体育是无私的,体育是让人愿意付出的。体育能给热爱它的人,无比的快乐。
上一主题:东滩煤矿多措并举深化“三零”工程建设
下一主题:擎起全球文明大任的少年中国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