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帮助企业非权宜之计
[发布时间:2008-09-03 00:00:00 点击率:]

  □ 蒋心和  

  广东、浙江、上海等地政府和银行、海关、检验检疫、财税、工商等部门,最近纷纷出台政策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此举受到了企业欢迎。

  但帮助企业不能理解为一种恩赐。企业是社会的细胞和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歇业、倒闭或业务萎缩,将不可避免地裁员、减少税收,不仅不利于家庭和社会稳定,而且直接影响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因此,当众多企业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能源原材料涨价、出口退税率下降、国际市场需求下降、融资困难等问题时,政府和有关机构有责任伸出援手。

  帮助企业也不是唱高调,而应有切切实实的行动,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而不是隔靴搔痒。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前,曾分别与所有世贸组织成员进行“入世”谈判。据我国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介绍,一些发达国家在与我国谈判时,总要征求谈判大厅门外的该国企业家意见,以致常常出现刚刚谈妥的协议被推翻的情况。这些国家谈判代表并不因为自己的意见被企业家否定而认为丢了颜面,倒认为政府是为企业服务的,理应倾听企业家的声音。当下,我国一些企业遇到较大困难,急需政府部门帮助解决具体难题。只要企业提出的要求是正当的,相关部门就应正面回应,切实帮助解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生死死、开开关关并不奇怪,但今年以来面临困难的企业数量较多、涉及面较广,因而引起从中央高层领导到社会各个层面的广泛关注。帮助企业靠什么?关键在于营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良好发展环境。在一些人眼里,民营中小企业往往缴税有限、用工不多、生产力水平相对不高,因此在贷款、出口退税、技术扶持等方面往往不予考虑。反过来,对大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纳税多的企业则宠爱有加。事实上,只要不是国家法律禁止的、不是“两高一资”企业,即便这些小企业缴税很少,也在为社会作出贡献,我们不能忘记这些企业。困难时期总会过去,但帮助企业不应一阵子,也就是说,即便在一帆风顺的时候,这种帮助也应该坚持下去,而不是作为权宜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