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 潘耀平
从1951年公私合营的河溶酒厂,到全民所有制的关公酒厂,再到后来稻花香集团收购重组成立股份制企业,在这57年的岁月里,关公坊酒业完成了从单一产品到复合产品结构的转型,从窄小的市场空间到荆楚大地的全覆盖,从不足2000万元到迈向4.5亿销售收入的跨越,从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品牌到湖北名牌的嬗变。是什么构筑了这种跨越式发展的基石?又是什么在支撑着关公坊一步步由弱小走向辉煌?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走进了关公坊的生产一线,尝试着抽去所有华丽的数据和绚烂的光环,去解读隐藏在这种加速度背后最为质朴而纯真的力量。
厂区环境:
人性管理凝聚合力
沿着柏林河溯源而上,我们来到了距离宜昌市区东南20公里的龙泉镇。进入厂区,我们的疑惑得到了圆满的答案。在这140亩的厂区里,见不到一般工厂的喧嚣和嘈杂,有的只是满眼的翠绿、扑鼻的酒香和整齐的厂房。这是关公坊在2006年投资5000万元兴建的百亩万吨基酒项目,科学地规划了制曲、酿酒和原酒陈储等重大功能模块,并对生产车间、仓储中心及相关配套厂房进行扩建。同时配备行车,生产启甑、启糟全部由行车自动完成,全部采用生产自动控制系统,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水平进行智能化的基酒输送及生产,可年增产包装成品酒2万吨。
和其他白酒企业一般采取的平面结构不同的是,关公坊采用了立体式的厂房结构,将灌装、包装、仓库和监控等部室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很好地解决了用地紧张的矛盾。同时,为了方便二楼生产过程中的运输,关公坊在厂房里设置了载重达两吨的对开门电梯,将包装车间和仓库联系起来,大大减轻了工人运送材料和成品的劳动强度。
在关公坊的包装车间,我们意外发现这里居然使用的是中央空调,在这样一个讲究成本控制的时代,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奢侈”了,陪同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当初在规划项目时,为了给员工营造一种舒适的工作环境,充分考虑了车间的照明和通风,在联合厂房内安置了大功率中央空调。虽然这样做的成本比较大,但是能够给员工营造一个愉快的工作环境,最终受益的还是企业。”
地下酒库:
巧用空间洞藏佳酿
在新建的联合厂房下面,还隐藏着关公坊另一项引以为傲的创举——充分利用厂房地下空间建成的地下酒库,目前这里有容积1立方米的陶制酒坛1000余个,形成了上千吨的优质原酒储藏基地,而这也是省内第一家规范化的酒库。
沿着楼道拾级而下,上千个裹着红绸布的紫色陶坛映入眼帘,在灯光的映衬下,陶坛、麻绳、红绸布,让整个酒库显得愈发的古朴而幽静。技术人员告诉我们,酒库建在地面下2.8米,距离柏林河的地下小河床仅0.5公分,环境潮湿恒温,是理想的储酒环境,这里的酒储期都在4年以上,是最好的洞酒,经过这种传统工艺贮存法贮藏调味酒,可以增加自然醇香和陈酒味,使关公坊系列高档白酒浓香型风格更典型,品质更醇厚。另外,酒库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勾兑和运输的需求,已经预埋了全封闭的管道和勾兑中心相连,可随时满足生产的需求。
生产设备:
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
提起关公坊酒,我们不得不谈到它那独具特色的紫砂陶瓶。距离宜昌市区120公里的远安县,拥有储量达5亿吨的陶土资源,三国时期关公不敌东吴,痛失荆州后败走的麦城也距此不远,而关公坊的陶瓷酒瓶即出自那里,这不能不说是某种程度上的契合。
当然,根据工作人员的介绍,之所以选用紫砂酒壶,一是实现关公坊古文化的统一和协调,体现文化名酒的特色,另外从材料的角度讲,紫砂酒壶含有天然微量钙、钾、镁、锌、硒等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元素,以此盛酒美酒更飘香,口感醇香而柔润。这也是关公坊质量保证的一个特殊之处,同时也让消费者更加认可了关公坊这个品牌。
让我们难以想象的是,每一瓶关公坊酒的外盖,都是手工一个个拧上去的。为了确保陶瓷酒的特殊属性,关公坊宁愿舍弃机械化操作的便捷,而更多地采用传统手工工艺。在生产车间,专门组织了一支“蓝色娘子军”,为关公坊酒精心打扮,每个瓶子的外盖都要悉心用手工拧上去。每天8个小时,她们纤手绘就的“作品”高达两万瓶。
如果说陶瓷酒瓶代表了关公坊生产设备上尊重传统一面的话,那全自动化的勾兑技术则无疑是这个企业现代化一面的最好注脚了。2007年,根据公司的实际生产工艺和未来发展需要,关公坊与中船重工710研究所合作,引进德国高科技设备,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开发出国内一流的白酒勾兑自动控制系统、自动定量输送系统及生产过程质量全面监控系统,并投入使用,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计算机网络自动控制及关键工艺点质量监控。
为方便操作,整个系统通过两台液晶显示器及时显示过滤和输送全系统的工作状态和流程,将强大的功能通过简单直观的操作方式实现,技术人员只需坐在屏幕前,轻点鼠标、键盘,即可通过控制器控制相应的电动球阀、电磁流量计、过滤泵及压力变送器来自动完成勾兑、过滤及输送,并对全系统设备的工作状态及工艺流程进行监控,同时还可通过厂区局域网络向公司管理层及时传送各种数据,让领导层能够适时了解设备的使用数据和生产报表,及时掌握生产一线动态,为决策提供了第一手精准资料。
技术创新:
科技兴企铸就辉煌
“高度重视基础建设,不断提高整体竞争力,这是我们的一项基本经验。”在谈到关公坊如此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时,该公司董事长邓军显得十分沉着而自信,“今后,我们将持续加大科技投入,不断研制开发新产品,优化产品结构,走科技兴企之路。”
为了生产出更加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提高综合竞争力,关公坊于2003年成立技术研发小组,学习先进的生产工艺,加强技术攻关,完善公司的科研、勾兑、尝评、质量等工作;根据各地消费者口味的偏好,加快产品结构优化步伐,不断开发研制出新品种,以满足不同市场的消费需求,目前已研制出7大系列30多个品种,产品各具特色,可满足中、高、低档各层次的消费需求。
关公坊总工程师、质技部部长黄梨华告诉我们:技术研发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在关公坊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消费水平不断升级,消费品味也逐渐提高,这更需要我们加快产品研发步伐。今后,关公坊将继续加强技术创新,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升品质,逐步向高档产品扩张。
质量管理:
“三关”考核优中选优
关于质量,稻花香集团董事长蔡宏柱曾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市场的竞争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万米赛跑,只有质量过硬的产品才能最终赢得消费者、赢得市场。”作为践行这一论述的佼佼者,关公坊提出了在企业内部执行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内控质量标准。那么,标准如何执行,会不会走样?关公坊大力推行“三关”考核机制给了我们答案。
所谓“三关”考核,首先即是被员工称为“破坏性实验”的第一关,即每批酒按标准调制好后,所有的研发人员要进行品尝,到第二天,每个人给出书面评价,如果意见不一致,那么该批酒不能过关,需要重新进行工艺处理;然后是邀请专业品酒师进行鉴定;最后是总经理审核把关。“三关”考核机制为关公坊酿造过硬的白酒提供了坚强的保证,也让品质和口感成了关公坊酒独特的防伪标识。
在产品质量管理上,关公坊始终把“以质取胜”放在重要位置,以“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为信条,加强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做到对消费者负责,对企业发展负责,以过硬的品质让消费者满意、认可,并于近日获得北京中大华远认证中心颁发的质量、环境、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标志着公司管理水平已与国际先进管理体系全面接轨。
上一主题:浅议现代医院管理模式——推广数字化医院
下一主题:伊力特非酒产业发展迅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