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邓卫华
1988年,当一位名叫吉姆·罗杰斯的美国人来到中国工商银行位于上海的一个小型股票交易柜台,在翻译的帮助下购买了几只中国股票时,10多亿人口的中国,还很少有人头脑中拥有股票投资的意识,而被视为中国资本市场“风向标”的上海证券交易所还需要等待两年后才正式开业。
20年后,投资理财特别是通过资本市场理财已经从“少数人的觉悟”变成了“多数人的觉醒”。尽管2008年中国股票市场的深度调整带给不少投资者财富的损失,但这并不妨碍中国百姓跨入一个理财新时代的步伐。
从“少数人的觉悟”
到“多数人的觉醒”
1986年底,邓小平在会见时任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霖时,曾经将一张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作为礼物赠送给范尔霖。此后,这张股票一直珍藏于纽约证券交易所。
时光转眼过去20多年。来自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08年10月17日,沪、深两市股票账户总数达到12154.05万户,其中有效账户10222.90万户;基金账户总数业已升至2807.83万户。
比投资者纷纷涌入资本市场更值得一提的是,人们的理财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长期以来,许多老百姓都认为理财是企业家、生意人的事,与普通的工薪族没有关系。但现在‘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中国,理财正从‘少数人的游戏’逐步发展为一项全民运动。”山东省社科院经济专家冯群力说。
事实上,仔细探寻“全民理财时代”到来的推动力,除了财富增长的示范效应外,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国家政策明朗化,一起形成了必不可少的重要合力。在一家外企担任主管的张锋用了“3个30年前”来表达他对这种合力的理解和认同:
——人们获得理财知识的途径越来越丰富。现在你随便打开电视、广播或是翻开报纸,都可以轻易看到或听到大量的理财栏目;在书店里,理财书籍往往被摆放在十分显眼的位置,并且经常能够成为畅销排行榜上的宠儿;在大城市里,几乎每周都会有包括宏观经济、基金、保险等在内丰富多彩的财富讲座。这些30年前都没有。
——市场经济和全球化使得经济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近。今天美国芝加哥农产品交易所显示屏上一个微小的数字跳动,就可能影响到河南一位麦农的年终收入;一位卖猪肉的摊贩也会告诉你,CPI的上涨对他手中的钱意味着什么。这些在30年前是难以想象的。
——国家政策的明朗坚定了中国百姓迈向“全民理财时代”的步伐。去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中国城乡居民正在共同步入理财新时代。这些更是30年前所没有的。
从“缺少投资渠道”
到“理财产品琳琅满目”
今年61岁的尹斌老人是济南市一家国有企业的退休职工,谈起投资理财,老人也颇有几分感慨。“我们年轻时,房子是单位分配的,工资多数都贡献给了吃和穿,剩下的那点节余,存了5年银行才凑够了买一辆自行车的钱;上世纪80年代末,收入高点了,节余的钱除了存银行就是买点国库券,一放就是好些年。”
这两年,尹斌老人投资理财的速度明显加快了,渠道也增加了不少。2006年,老人花了大半生的积蓄,在济南南部郊区购买了一栋房子;2007年退休后,老人又在女儿的建议下,用剩下的积蓄购买了几万元的货币基金。老人说:“我现在也慢慢琢磨出这钱生钱的滋味了。这不,我住的这套房子少说也涨了10来万元。下一步,瞅着金价再降点,我还想买点黄金给孩子们存着。”
改革开放以来,百姓投资渠道也日益丰富和多元。从昔日单调的存款,到股票、债券、基金和保险产品,再到期货、房产和黄金,人们甚至可以通过购买QDⅡ间接投资到国外资本市场中去。许多中国百姓已经无需考虑“有什么可供投资的”,面对琳琅满目的理财产品,他们开始困惑于“我到底该投资什么呢”?
百姓投资渠道的空前丰富,得益于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努力,特别是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从2005年到今年,经过3年多的时间,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完成了股权分置改革。股改基本完成,不仅意味着中国资本市场在市场基础制度层面上与国际市场不再有本质的区别,同时也带动了不少投资者投资理念的转变——即从原先单纯的“从股市涨跌中获益”的投资理念,逐步转向“从公司发展中获益”的价值投资理念。
从“投资躁动”到“渐趋理性”
对于较早涉足中国股市的投资者来说,1992年的8月10日绝对是一个难以忘怀的日子。知名财经作家周焕涛在其新著《股市18岁》详细描述了16年前的这一幕:
1992年8月7日,深市发布当年新股认购抽签表发售公告,宣布这一年发行国内公众股5亿股,发售抽签表500万张,中签率为10%,每张抽签表可认购1000股。
当时的深市还没有涨跌停板的限制,少数几只股票也属于稀有品种,新股中签就意味着无风险的巨额收益。正因为如此,当年8月初,大约150万人涌向深圳的300个新股抽签表发售点。然而,由于销售环节的不透明等多方面因素,到8月10日晚上,许多没能买上抽签表的人来到深圳市政府门前游行示威,并与治安人员发生冲突,酿成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史上著名的深圳“8·10”风波。
投资渠道狭窄、新股发行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是造成16年前这场巨大风波的两大主因。然而,换一个角度来看,风波最终促进了市场管理从粗放走向完善,同时也是对中国百姓理财的一次重要启蒙和教育。
在此后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10多年中,类似的“投资躁动”还在持续不断地上演,最狂热的躁动莫过于刚刚过去的2007年。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凸显专家理财优势”的“基金热”的兴起。基金,特别是偏股型基金成为2007年中国街头巷尾最为热门的话题,就连不少六七十岁的老人都拿着退休金,从原来购买国债的队伍中转向了购买基金的柜台。
市场的每一轮重大的变革,几乎都伴随着“投资的躁动”:16年前是深市的新股抽签表,2007年是偏股型基金,即使到了股市深度震荡的2008年,依然还有“南航权证”的末日疯狂炒作。然而,辩证来看,也正是在这一轮又一轮的“投资躁动”中,市场进一步得到了完善,投资者教育也受到了监管部门的空前重视,而投资者的理财意识也在经历了这一轮又一轮的躁动和疯狂后,逐步趋向理性。
上一主题:查庄矿:一线职工有了护身符
下一主题:周小川:中国金融机构能有效抵御外部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