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 石鹰 黄传宝
1978年,崇尚科技的春风吹遍了祖国的神州大地,也吹进了太钢。太钢的科技创新就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三十年过去了,如今的太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1978年到2007年,钢产量从近百万吨增加到近千万吨,增加了10倍左右;不锈钢产量从不到5万吨增加到200多万吨,增加了40倍左右;利润从1亿多元增加到60多亿元,增加了60倍左右……
从这组数字的飞跃,我们不难看出,太钢在借鉴引进、消化吸收国外高端产品技术的基础上,大力开展自主创新和新产品研发的成果,更反映了太钢从数量型企业向质量效益型企业进军的转变。这里的奥秘就在于,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三高产品层出不穷,占到了总产量的70%左右。
技术创新推动产品高端化
改革开放前期,历经了10年浩劫的太钢,百废待兴。
1977年初,欲恢复生产的太钢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发电厂鼓风机不能动。高炉没风,无法开炉,没铁水不能炼钢,轧机也只好停着。通过全体职工3个月的奋战,锅炉终于开动起来了,各厂也随之都开始了生产。当年,钢产量就达到了57万吨。到80年代初,已基本形成特钢生产能力的太钢,电磁纯铁、油桶板、离心铸造高合金无限冷硬复合铸铁轧辊等一批产品已成为了当时太钢的拳头产品,曾获得国家金牌奖、银牌奖、国家优质产品等称号。作为太钢的主要特钢品种——不锈钢,在当时国内来说,无论从产量、质量、品种上都已具有了相当水平,但与国际不锈钢水平相比,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因冶炼工艺落后,导致表面质量问题突出、成本居高,缺乏市场竞争力。随着生产的逐步稳定,落后的工艺技术水平与具有竞争力产品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1983年,通过公司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国家钢研院所专家学者10年的自主研发,我国第一座18吨氩氧炉在三钢厂拔地而起。它的建成投产标志着太钢生产工艺已达到世界水平,填补了我国不锈钢冶炼工艺的一项空白。
1984年,商钧经理在去欧洲考察不锈钢连铸机时接触到不少外国同行。他们对刚刚开始发展的中国不锈钢充满了好奇,问商经理:“你们的不锈钢是用什么炉子冶炼的?”
商经理回答:“氩氧炉。”
他们接着问:“是从哪个国家进口的?”
商经理自豪地回答道:“是我们太钢自己研制的。”
他们惊讶的表情写满了“中国也能制造氩氧炉?”的疑问。
在新技术、新装备的不断应用支持下,刚刚恢复生产几年的太钢,产品质量快速提升。1980年到1985年间,创优质产品31项,其中金牌1枚、银牌3枚、部优产品15项、省优产品12项,优质率达到了52%。
“八五”期间共开发应用新工艺、新技术204项,实现包括3项国家级的重大科技成果173项,研制出205个品种、988个规格,先后被评为山西省“质量效益型企业”和全国“质量效益型企业”。
近年来,太钢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工艺。745项以不锈钢为主的核心技术中,近100项核心技术具有国际水平。不锈钢AOD炉精炼工艺、低C+N不锈钢精炼工艺、提高钢水纯净度工艺、铁素体不锈钢性能改进工艺、超纯铁素体和超级铁素体不锈钢研发等方面都处于世界最先进水平。“高质量不锈钢板材技术开发”项目、“含氮不锈钢生产工艺及品种开发”项目等4项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形成了超级S32750双相不锈钢、宽厚规格X70-X80热轧卷板、LNG储罐用9%Ni钢、航空航天用高等级电磁纯铁DT4C等一大批太钢独有的、填补国内空白的重点战略产品;经过多年的研发积累,太钢目前已经形成独具竞争优势的战略产品群,其中有些品种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70%以上。在奥运、秦山核电站、西气东输、三峡工程、神舟五号、六号、七号飞船、“和谐号”高速列车、东风系列火箭等国家重点工程中,都不时出现着太钢不锈的高端产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亚洲最大的用于宇航员失重训练用浮力水槽、模拟太空环境训练设备,及神五、神六、神七系列载人飞船、嫦娥一号的关键部位和发射火箭的关键部件,均采用了太钢不锈钢产品。随着神舟系列飞船的不断成功发射,太钢的知名度也随之享誉世界。
2006年,公司荣列“全国自主创新能力行业十强”企业,太钢牌不锈钢还获得了“中国不锈钢最具影响力第一品牌”的称号。知名度、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太钢受到了不锈钢业界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管理创新加速技术超前性
30年来,太钢始终把完善管理制度、优化管理程序、加大科研投入作为加速技术开发和新产品研发的关键环节。
1980年,太钢首次召开了技术工作会议,把技术研发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讨论通过了“太钢总工程师技术责任制”、“太钢合理化建议及技术改进管理办法”,要求各厂制定主任工程师、工程师和技术员的责任制,制定技术工作条例。会上还完善了产品的质量考核制度、标准管理制度、技术操作规程管理制度、科研新产品管理制度、废品退废制度、按炉送钢制度和原始记录管理制度等。这一系列的技术质量措施实施以后,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为太钢的技术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九五”期间,承担着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成果孵化与产业化、创新人才的使用和培养、创新体系的统筹策划、知识产权及知识管理等职能的技术中心,作为企业研发的主体纷纷亮相。然而,1996年太钢成立的技术中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技术中心。直到2003年1月,太钢撤销了原技术处、钢研所、质量监督处,再造了技术中心,并重组品质部,技术中心才开始充分发挥其特有职能。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太钢的技术研发投入也在逐年递增,2006年科技投入与2001年相比增长了4.84倍,占企业产品销售收入额的5.1%。这个投入比例远远高于钢铁行业内的平均水平。通过对技术中心的软硬件投入,建成了具有国际水平的10个科研实验室和具有冶炼、热处理、涂层、焊接等功能的中间试验场,完善以技术中心为核心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体系。成立重点品种战略经营单位(SBU),采用抵押承包方式对重大工艺技术难题进行命题招标承包,积极开展产学研相结合、产销研一体化
上一主题:红豆获最具时尚影响力服装品牌
下一主题:肥矿泰山铝业“五法”抓班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