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所谓卓越的企业,其实是无论在黄金时代,还是在白银时代,青铜时代甚至在黑铁时代里,都能生存和发展的企业。真正堪称卓越的企业的公司(按埃森哲公司的界定),就是在五个方面远超出同行的企业。
这五个方面是:一、成长性——在规模上快速增长;二、盈利性——利润随规模的增长而相应增长;三、前瞻性——在获取当下利润的同时,对企业的未来的增长点和盈利点有较清晰的预见和感知;四、持续性——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五到七年,甚至十到十五年),企业都保持盈利性增长;五、稳定性——企业的业务组合和内部管理对经济周期波动性具有明显的减震和抗震作用,无论是在宏观经济的繁荣期还是低迷期都有相对平稳的发展。
中国企业是被宠大的
在长达二三十年的时间里,中国企业一直处在一个持续增长的经济环境里。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种种遗产、红利,赋予了中国经济某种屏蔽周期波动的特质。这种得天独厚的经济环境同时也给很多中国企业在抗经济周期波动方面造成了结构性和机能性缺失。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企业是在“机遇之母”中被宠大的。经济环境的单一性,造就了“少年得志”的中国企业成长方式和能力的单向度。那些声称要做“百年老店”的中国企业,也很少意识到“百年”包含着多个经济周期,而一家真正的百年老店的文化价值、业务组合和财务政策是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中历练而成的。
人们现在常常把“冬天”与国际金融危机相提并论,这容易掩盖一个事实:中国企业遭遇到的冬天并非因金融危机而至,只不过是因后者而加剧。当比较优势渐失,中国企业不得不为单向度的高成长“还债”的时候,冬天就已经来到了。
严寒令人清醒
冬天不是厄运也不是飞来横祸,而是经济周期自然延展的结果,“过冬”是企业成长过程中终究无法免修、免试的功课。
“严寒”令企业领导者的头脑变得异常清醒,战略在急中生智的状态下生成,从一家自认为优秀实则暗疾缠身的企业变成真正堪称卓越的企业。
三星和诺基亚这两家“小国里的大公司”,是典型的新兴市场中诞生的世界级企业。如果没有1991年底苏联解体导致芬兰经济骤然恶化,很可能就没有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诺基亚(它或许早已倒闭,或许作为一家仅为芬兰人所知的公司存在)。如果没有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三星很可能仍然是一家区域性的公司。在这个意识上说,是“冬天”成就了这两家公司。
在大家都在谈论企业如何“转危为机”的今天,重新解读这两家公司的历史是有意义的。但这种解读不是(至少不全是)送给身处严冬的中国企业的一份安慰,而是一种提醒。它们之所以能“转危为机”,靠的不是一种单纯的意愿,而是一种“能力构筑”。
“冬天意识”在中国企业中崛起
由此我们注意到以“冬天意识”著称的华为和正在启动业务和管理转型的中国移动。两家公司的案例意义首先在于其启示而不是答案,因为这两家企业虽然都显现出某种潜质,但能否成为世界级企业,目前都有很大的疑问。
两家公司的差异(在身份、文化、业务、管理等诸多方面)显而易见,但也不难看出它们之间相似和相通之处。华为通常被认为是一家能力驱动的公司,但对资源的看重也是众所周知的,只不过华为的资源是通过近乎疯狂地争夺(其文化中的“狼性”在这种争夺中显露无遗)而获得的。中国移动看似一家资源驱动型公司,但如果把它与同样拥有垄断资源的其他电信运营商相比较,我们很难把它的竞争优势完全归结为垄断资源,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一定程度上它是一家通过能力构筑来谋求竞争优势的公司。它对服务创新的重视和营销上透露出来的霸气(也让人嗅出几分“狼性”),表明这是一家没有因丰厚的资源而丧失危机意识的公司。
(摘自《21世纪商业评论》 吴伯凡/文)
上一主题:史晓燕:从护士到亿万身家的奇女子
下一主题:从妈妈口袋里掏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