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刚刚拿下四年以来的最好成绩,英特尔就迫不及待地掀起了一场涉及多名高管的大变革。
9月14日,英特尔宣布了旨在加强该公司开发和生产微处理器能力的重组计划。公告称,公司的主流产品部门将整合为一个名为“英特尔架构集团(以下简称'IAG')”的新部门,由马宏升和浦大卫来领导;另外,将旗下技术与全球制造业合并,由“技术与制造集团(以下简称'TMG')”统筹,将主抓制造方面的运营,由首席行政官布莱恩特率队。据国外媒体称,这也是自2005年欧德宁出任CEO以来,该公司组织管理及人事方面的第二次重大调整。
对于英特尔的最新架构调整,以及随之展开的高层人事职能变动,华尔街方面认为,欧德宁正一步步接近英特尔公司董事长之职,公司的具体工作将交由马宏升和浦大卫等人,这表明英特尔高层交接班态势正在逐步明朗化。
谁是下一任CEO
尽管英特尔发言人表示,这次人事变动与“接班人”无关,只为使欧德宁有更多时间从事战略性工作,但关注英特尔的分析师却觉得没有这么简单,因为英特尔总是会早早确定“接班人”。例如,欧德宁在2002年被任命为首席运营官,3年半后出任CEO。而且,根据英特尔公司的惯例,接班人必须在取得CEO职务之前发挥对公司的主导作用。此前,5大业务部高管及制造业负责人均可直接向欧德宁汇报,如今,马宏升等人则可以先过滤一些。另外,集团副总裁帕特·基辛格出走EMC公司,也使马宏升、浦大卫和布莱恩特3名高管承担起更多职责,帮助欧德宁执行其战略。他们的地位更加凸显。
《商业周刊》认为,这场人事变动使得CEO接班人之争出现了三足鼎立的态势。咨询公司RHRInternational资深顾问康斯坦斯·迪瑞克斯也称,新的管理架构可能会让3个人相互竞争,竞争会使3人之间关系紧张,破坏士气。
但英特尔内部及业界普遍认为,在这3人中,马宏升是目前最有可能接替欧德宁的人选。浦大卫被认为对技术问题更有兴趣。由于已经59岁,布莱恩特被认为是可能性最小的人选,而且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过,对CEO这个位置不感兴趣。因此,也有外媒称CEO接班人将会是“二虎之争”。
马宏升于1982年加盟英特尔,他曾是公司创始人安迪·葛洛夫的技术顾问,多年来一直掌管英特尔市场与营销,且对中国等关键的新兴市场十分稔熟。2007年,全球渠道平台事业部降格后,出面统筹全球市场与销售事业部的正是他,同时,马宏升也担任过许多与公司运营有关的职务。根据以往经验,通常情况下,只有即将接任CEO的人才会去担任运营方面的职务。况且,这次的人事调整显然更侧重马宏升的管理运营能力。
作为马宏升执掌CEO帅印的竞争对手,浦大卫曾经是英特尔以色列分公司的负责人,帮助公司确定了重视移动计算和低能耗芯片的方针。此前,浦大卫带领的小组主要负责酷睿架构和凌动芯片这两款英特尔公司拳头产品的开发,为英特尔立下了汗马功劳。
英特尔的历史上曾不止一次让两位高级管理人员共享一个头衔,彼此展开竞争。而马宏升与浦大卫,一位行销专家对上一位工程师,更是一种典型的英特尔式竞争。
不过,也有分析认为,英特尔董事会可能将首次从公司外部找一个合适的人选来接替欧德宁。因为英特尔一直试图将它在电脑芯片上的领先优势扩大到手机等其他消费电子产品的新市场上,但市场的拓展速度却一直不尽如人意。
欧德宁的拿手好戏
因为受到经济危机的严重冲击,英特尔曾两次下调去年第四季度业绩预期。但据iSuppli最新统计,英特尔今年第二季度市场占有率较第一季度的79.1%增长1.5个百分点,达到80.6%。在回升的情形下实施这次变革,有可能让正值复苏之际的英特尔面临新的挑战。
2008年1月22日,在硅谷英特尔总部召开的全球销售市场员工大会上,欧德宁底气十足地说,英特尔是“Borntolead”(天生的领导者)。在外界看来,这个评价也同样适用于他自己。
欧德宁一向善于重组,他了解英特尔,更了解市场。他曾一再强调,“面临战略转折点时,一定要当机立断,找准方向后赶紧去干,眼睛都不要眨一下。”
分析认为,过去,英特尔核心业务发展的推动力是PC用CPU,而对于现在的英特尔来说,以3C融合为载体,高速增长的无线通信领域具有挡不住的魅力,正是其刻意谋求的增量市场。欧德宁也承认,英特尔要想获得高于PC市场的增长速度,必须进入非PC领域。从芯片向平台转变,是英特尔顺应市场发展趋势的重要标志。欧德宁的最新战略将使英特尔挑战手机、电视、汽车和其他产品用芯片领域的竞争对手,而不受限于与微软的合作。
对于英特尔未来的发展战略方向,欧德宁已经设定了整改的基本标准,他说:“没有一块石头将不被检查、翻动,你们将看到一个更瘦小、更灵活、更有效率的英特尔。”显然,欧德宁这一次是要大刀阔斧地彻底重组英特尔的优势资源。
上一主题:蒙牛再启高管股权激励
下一主题:吴方亮首度回应双菱空调高层离职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