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迪拜爆发金融风暴,使曾于年初就已受挫的浙商再次遭受重创。有浙商表示,他们在迪拜楼市投资已损失近半,粗略估计超过20亿元人民币。迪拜曾以非常宽松的自由贸易政策和商业环境著称,多年来吸引了不下于10多万的华商前往淘金,而其中素以商业嗅觉敏锐著称的浙商占据华商人数近一半,达5万多人,其中来自温州、台州和义乌等城市。(2009年11月30日中国新闻网)
以中国的“犹太人”著称的浙商,曾在国内掀起一阵阵经济风浪,从最初上海的“炒房团”,山西的“炒煤团”,到大西北的“炒棉团”、“炒矿团”,从廉价的打火机出口到购买昂贵的私人飞机,几乎什么样的事儿,浙商都能搭上边。在国内,几乎每个地区都可以见到浙江商人兴建的住宅楼、商场、贸易城、酒店、娱乐广场。大兴土本、奢华消费,浙商成为全国各级政府招商的座上宾,几乎成为财富投资的代名词。
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浙商;哪里有投机,哪里就有浙商;哪里有资源,哪里就有浙商。浙商是无处不有,无所不在。虽然是市场经济的“先知鸭”,但在别人眼里,浙商却是只会赚钱、不负责任、扰乱市场秩序的“鲶鱼”。尤其是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产业的升级转型,少数浙商奉行的“战略空想、产业空心、资本空转”的经营理念,越来越经不起市场竞争的检验。
更重要的是,极少部分浙商“赚银行钱最爽”的“贷款折腾”、“炒作资源赚钱最快”的“过度投机”、“圈地盖楼捂盘赚钱最多”的“地产炒作”,“捆绑政府好赚钱”的“以小搏大”,种种“不按规则出牌”的行为与理念,在全国乃至全球泛滥,甚至引发人们的慌恐。
“可怕的浙商”渐渐从敬意走向贬意。浙商,曾经的荣耀并非是未来成功的资本,昔日的“经营智慧”往往也会为未来酝酿“失败苦果”,市场毕竟属于那些有理性投资理念、有扎实经营素养、有强大实业支撑的企业家。过度的投机,只能赚一时,不能赚一世。未来的竞争,更多地靠的是能力而不是机会。迪拜的教训也正如此。
想当初,浙商赴迪拜主要从事五金电器、皮鞋、箱包和小商品等的销售,在完成原始资金积累及迪拜楼市崛起后,许多原本从事传统贸易的浙商开始将目光锁定地产领域。善于捕捉机会的浙商,在迪拜那股火爆的楼市中也是频频出手,甚至相邀家乡的亲朋好友参与其中。
更何况“炒楼花”本就是浙商们的拿手好戏。在“炒楼花”的狂潮顶托下,迪拜房地产市场自2003年对境外人士开放以后一路上扬。好一点的地段从原来的每平方英尺400-500迪拉姆,涨到1800迪拉姆左右,相当于每平方米2万多元人民币,到了金融危机之前的高点,每平方英尺达到了三四万美元。
迪拜的楼盘交易不需要预售许可证,只要看到图纸,就可以买卖。一般的情况下,投资者只需给开发商首付10%,3至5个月后再付5%至10%。二次付款后,很少有浙商继续持有“楼花”的,往往马上转手。在这个过程中,300万的楼花就可赢取100%的收益。
众多的浙商在这里的沙漠中迷上了“击鼓传花”的地产游戏,在100%的暴利疯狂中将惊人的泡沫引向爆破,一个建筑在棕榈岛、七星级酒店和世界第一摩天楼上的沙漠地产神话轰然倒塌。目前还不清楚在这倒塌的“废墟”里掩埋有多少浙江的投资者。但据有关资料显示,在迪拜从事贸易的温商就超万人,起码半数以上拥有或买卖过房产,按照平均每人买一套,而一套以100万元计算,温商在迪拜投资楼市的总额便达50多亿元,而现在楼市缩水一半,那么起码有20多亿元资产见财化水。
正如阿联酋温商会会长陈志远所言:“迪拜的市场主要面向阿联酋及周边的中东和北非等多个国家与地区,因此迪拜目前的危机对于浙商的传统贸易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如果有影响,那也是浙商投资失败而累及的。”“便宜货”加“炒楼市”,手法与国内如出一辙。有“教训”才会长“记性”,迪拜“教训”的是!
上一主题:厦门翔安:打造海峡西岸最大光电产业基地
下一主题:签订承诺书 证监会促创业板公司规范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