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是飞利浦电子前100名高管中职位最高的华人,但是我没有独立管理一家上市公司的经历,我来到TCL多媒体就是来挑战自我的。”今年55岁的TCL多媒体CEO梁耀荣在1月信誓旦旦地如是表示。
然而摆在这位新加坡籍职业经理人面前的这家企业——TCL多媒体依然没有走出亏损的泥潭,在过去3个财年的总亏损超过30亿港元,欧洲和北美业务依然面临压力,多位高管相继离职。
而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给梁耀荣的压力更大,那就是在双方签署的两年合同期内,让TCL多媒体彻底实现整体经营性盈利。
面对这样的压力,这位对长时间中文对话依然不太适应的前飞利浦高管却信心十足,他甚至半开玩笑地表示,“公司对我的期望有两个部分:第一是帮助公司业务全面扭亏并实现可持续性盈利;第二是将TCL建立成真正国际化运营的公司,我的性格比较急,希望可以在一年内扭亏。”
在去年5月第一次进入国内媒体的视野前,梁耀荣这个名字即使在“谷歌”上也只有一两条不显眼的消息,甚至连飞利浦中国公司的公关人员也不知道他的经历。“也许这是我只知道努力工作,不擅长宣传自己的原因。”梁耀荣说,这与周围的同事评价他非常务实和低调的说法不谋而合。
这位3年前就与李东生达成莫逆之交,让李东生苦等了两年多的拥有国际化企业管理经验的老人,究竟能否在短短两年内完成TCL多媒体前三任CEO 都无法完成的扭亏重任?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与TCL的缘分
1978年起我正式进入了当时全球消费类电子行业的领军企业飞利浦电子。从普通职员做起,我用了28年证明了我作为一名优秀的职业经理人的所有能力,在2007年4月正式退休前,我已经是飞利浦消费电子执行副总裁。在这28年中,我看到了飞利浦消费电子业务的兴衰成败,也曾经多次扮演“救火队长”的角色,比如说,接手处于危险境地的DVD业务。当时,飞利浦DVD出现巨额亏损,在我接手两年后,飞利浦的DVD业务扭亏,并在5年内做到全球第一,至今飞利浦依然是DVD核心专利的持有者。
我与TCL多媒体的缘分是很多年前就建立起来的,在我主管飞利浦的DVD业务时,TCL成为飞利浦DVD的主要代工商之一,我与TCL的技术人员一起工作过六七年的时间,我与李东生先生的关系也就更为紧密。具有转折意义的变化是在3年前,飞利浦成为TCL的战略投资者,而我负责与TCL的合作业务。就在3年前TCL与飞利浦的一次高层会议上,应李东生邀请飞利浦同意我担任TCL的顾问。
2007年“五一”过后,我第一次来到TCL多媒体上班,之后的半年时间,我有了充分的时间来深入了解这家我还不太熟悉的企业的内部情况,通过这次调研,我更坚定了退休后加盟TCL多媒体的信心。
从TCL的过去而言,以一个旁观者的眼光来看,我仍旧认为国际化的道路是必需的和正确的,TCL多媒体是国内企业中为数不多的真正具有国际化基因的企业。一个企业从中长期来说应该集中在本土发展还是全球发展?看看日本、欧洲和韩国,没有一个本土品牌是只在当地市场做得很好,但不发展海外市场的。国际化的道路必须走下去。
国际化的经验对TCL的品牌和管理团队而言,是一个优势,目前TCL已经跨出了建立国际化团队和流程的关键一步,要继续以更快的速度走下去。
架构再造
我刚到TCL多媒体的时候,公司内外都传说TCL多媒体来了一批“水土不服”的新加坡人,对此我感到很纳闷,因为我只从飞利浦带来了4位前同事,而且其中只有两名新加坡人。具体来说,其中两个新加坡人、一个法国人,分别负责新设立的“供应链&战略采购”和“技术&项目&质量”这两个部门,另一个担任中层经理的是中国人。我本人除了任TCL多媒体CEO外,还兼任TCL平板事业部总经理。
在我看来,TCL多媒体原来就拥有一个优秀的管理团队,我进入TCL之后,一是带来国际化工作流程、全球运营和毛利的管理,二是带来合作的文化,弱化TCL多媒体原有的等级观念,各取所长。
在去年10月正式加盟TCL多媒体后,在头3个月里,我一直忙着走访TCL遍布全球的彩电业务基地,先后与美国、欧洲、新加坡以及中国的管理层开了沟通会。我在开会时跟TCL多媒体的高管们说,你们不可能改变我,就让我来改变你们吧。我相信自己丰富的国际化经验能带领TCL走上一个新的平台。
通过调研和会谈,我发现了TCL多媒体的不足之处,与全球顶尖国际化公司相比,未来TCL多媒体更需要做的是个人能力和团队能力的建设,而建立这种能力的关键是流程,否则组织就会显得松散。只有流程建立了,才能提升能力并实现跨团队合作。
因此,上任之后我很快就着手建立TCL多媒体的新流程,比如战略伙伴的维护,产品策略的制定等。在我看来,TCL多媒体每卖一台彩电都要分析是否盈利。具体分析要通过将产品规划、产品毛利管理、采购策略和成本管理四个部分结合起来,就可以计算出每卖一台电视机能赚多少钱,而且可以推测接下去三四个月的产品及价格。
在这个过程中,员工的参与非常重要。在重新梳理TCL彩电业务流程的同时,我正努力推动“协作型文化”在TCL多媒体内部的建立。
TCL多媒体已经拥有能力很强的管理梯队,改善公司业绩的途径在于“跨部门协作”。为此,过去三四个月内,TCL多媒体成立了15个业绩提升项目小组,比如,围绕成本如何降低就有一个小组。我们不管层级,只管你有没有贡献。在这些业绩提升项目小组中,总经理、经理、高层、中层、基层的员工,都会打成一片。一家优秀企业成功的基础,是统一的业务战略、核心流程的实施和积极能干的员工。
其实中国的经理很优秀,缺的只是经验与思维。当你到了法国、美国去见客户的时候,客户发问的方式与中国客户不一样,你要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得到双赢的合作方案。这不是一天就能理解的。先要有一群经理,再带出一群人,所以经理们都需要进行培训。
为了实现流程再造,TCL多媒体原来的组织架构也进行了比较大的变动。在2008年初确立的新组织架构中,TCL多媒体的总部职能进行了归纳综合,总部的人力资源和办公室合并为新的人力资源部门,此外保留了财务、法务、IT和行政部门,以此来做到总部职能的集约。原来的全球运营中心(GOC)也进行了职能的细分,将其分为全球研发中心、全球制造、供应链和战略采购、技术项目质量、新产品和业务战略等5个部门,以便加快新品上市时间,并增强与战略合作伙伴的接口能力。
此外,公司原有的两大BU(业务单元)保留但改为事业部:平板事业部和CRT事业部,另外,随着TCL集团的架构重组,TCL多媒体新增了以DVD为主要产品的家庭网络事业部和数码科技事业部,而原有的以营销为主的四大业务部门,中国业务中心、欧洲业务中心、北美业务中心和新兴市场业务中心,保持不变。
为了留住公司的核心营销、研发和管理人才,TCL多媒体甚至在春节后史无前例地拿出2%的股权来对全球200名高管进行限制性股权激励,而今后,这一激励的范围和力度还将增加到10%。
规模至上
在3个月的调研后,我给自己和TCL多媒体都提出了2008年的经营目标,即在可预见的现金流基础上实现整体经营性盈利的目标。
为了完成这一目标,TCL多媒体要在保持CRT电视全球11%以上占有率的同时,尽可能提高平板电视业务的市场份额,即2008年从1.8%升至4%,同比增长300%,并进入全球前8位。
市场调查机构Displaysearch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2008年全球液晶电视产量将达到9500万台,在数量上首次超过CRT电视,在中国市场,这一超越则需要到2009年,液晶取代CRT的态势已经越来越明显。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不能尽快扩大TCL多媒体液晶电视的数量,无异于坐以待毙,为此我亲自担任了公司平板事业部总经理,而TCL多媒体在所有的四大业务中心都开始突出液晶电视。
其中,中国业务中心2008年提出的目标是,进行全产品线的覆盖并将市场份额提高到11%,欧洲业务中心则在重组后首次启动液晶业务,新兴市场业务中心也开始尝试导入小屏幕液晶业务,战略OEM业务也首次获得了飞利浦的OEM订单。
TCL与飞利浦在CRT电视时代就有密切的合作关系,TCL一直是飞利浦CRT彩电的主要代工商,在我来到TCL多媒体后,经过努力,我们将这一合作延伸到了液晶电视的OEM领域,并且与东芝也签署了类似协议,这将给TCL多媒体每年增加150-200万台的液晶电视产能。
有人曾经说,2007年中国平板电视企业面临严重的上游液晶屏的缺货危机,是因为日韩和中国台湾企业达成了针对中国企业的战略联盟。在我看来,平板电视的竞争只存在于企业与企业之间,不存在所谓的联盟,要想获得充足的屏资源,液晶电视的规模最重要。
为了改变上游屏资源2007年受到缺货危机的局面,2008年一开始,TCL多媒体就制订了屏采购的策略计划,并与奇美、LG、飞利浦等上游核心供应商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其中对奇美的屏采购量,2008年将从27万片上升到100万片,这就为TCL液晶电视2008年销售接近400万台创造了条件。
TCL多媒体2004年并购汤姆逊彩电业务,就是为了建立起全球最大的CRT电视产能,当时没有想到平板电视会如此迅速地取代CRT电视,所以遭遇了连续3年的亏损,但是我们最初的做法是正确的,因为在平板电视时代,同样是拥有规模的企业才有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