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沃尔沃:寻陨落的荣耀
[发布时间:2010-04-10 17:05:32 点击率:]

  被中国民营企业吉利汽车收归旗下之后,位于瑞典哥德堡的沃尔沃汽车卡尔玛工厂里,生产仍在继续,绝大多数普通工人还没亲眼见过新老板李书福,但已经逐渐接受了职业命运再度面临转折的事实。  

  变与不变  

  在这个按照三叶草形状布局的工厂里,沿着三叶草的边缘设有25个工作站,每个站负责一部分汽车的装配工序,汽车在计算机控制下的自动输送装置上绕“草叶”运行一周,一辆崭新的沃尔沃汽车便诞生了。

  在这个工厂里,10~25人负责一个工区,一直以来,工人只需要在规定时间内把规定的汽车从一个缓冲区送到另一个缓冲区,劳动力从机械往复式劳动中被解放出来,工人的劳动热情被有效激发。这种生产方式成为继福特流水线生产方式之后的又一重大变革,曾引起世界产业界的极大关注。

  而这只是沃尔沃汽车带给瑞典工业乃至世界汽车工业创造性变革的一小部分,至今仍然享誉世界的汽车安全技术,则让北欧人备感自豪。

  90多年前,在售出第一辆汽车之前,沃尔沃就对沃尔沃轿车进行了首次撞击试验。1959年,沃尔沃推出了由波哈林发动的三点式安全带,从此改变了整个汽车世界。

  随后,安全车厢笼架、胶合式安全挡风玻璃相继成为沃尔沃汽车重要的安全特色产品。世界上第一个儿童专用后座的原型于1964年经过沃尔沃汽车公司的测试,在1972年沃尔沃客车上推出。1991年,沃尔沃还推出了SIPS侧撞保护系统。

  虽然这些配置的升级技术已经相当纯熟地应用在当今任何一家高端豪华车制造商的产品中,但却没人否认沃尔沃汽车在安全技术领域的鼻祖地位。

  随着传统制造业中心从欧洲大陆至亚洲的迁移,瑞典汽车工业出现颓势,由于国内需求优先,不断扩大的汽车制造业出口总额几乎已经占到全国出口总额的20%。在每年生产的商用车中,超过90%出口至海外市场。

  于是,在全球化制造业变革的浪潮席卷传统汽车工业的今天,瑞典汽车工业的三大支柱终于无法抵挡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或分崩离析,或转寄他人篱下。面对本土品牌的流失,瑞典这个传统的北欧制造大国流露出更多的是无奈和遗憾。  

  被别人主宰的命运  

  早在2008年底,瑞典政府决定由创新署(Vinnova)制定一项汽车工业战略研发合作计划。为期4年的研发计划旨在通过整合研发、创新领域的资源,提高瑞典汽车工业的长期竞争力。为此,瑞典政府每年提供不少于4.5亿克朗的财政资助,工业界也将提供同等规模的融资。

  但是这项拯救计划仍然没有改变沃尔沃汽车因持续亏损而被转卖的命运。自1999年被福特收购以来,沃尔沃汽车就处在亏损状态,2008年沃尔沃汽车亏损16亿美元,2009年亏损额为9.34亿美元。

  与几年前斯堪尼亚汽车公司被大众汽车集团收购以及萨博汽车被通用汽车关闭相比,更多的瑞典人对于沃尔沃汽车从福特集团“转嫁”到遥远的中国有着颇为矛盾的心情。

  对于沃尔沃汽车正在研发中的最新汽车安全技术——带全力自动刹车的碰撞警示系统和行人保护技术,以及未来“零排放、零污染”的目标,吉利汽车集团已表示全部继承并大力支持。虽然位于瑞典和比利时的工厂以及研发中心暂时保留,但吉利在中国规划建设新工厂以及研发中心的消息让远在1万公里外的瑞典沃尔沃汽车员工心神不宁。

  有机构预测,沃尔沃汽车盈利的临界点是年销量40万辆左右。按照吉利汽车的规划,沃尔沃的年销量将在四五年内达到近100万辆,实现大幅盈利。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吉利将在国内设立一家年产量为30万辆的沃尔沃新工厂,让其在国内市场的年销量达到20万辆。

  在重塑沃尔沃品牌获得更强大生命力的过程中,李书福对沃尔沃品牌给予了足够尊重,他将吉利与沃尔沃品牌称为两兄弟,并对在吉利集团运营下的沃尔沃品牌的未来充满信心,“中国在采购与研发方面所蕴含的成本优势,必将增强未来沃尔沃轿车的全球竞争力。吉利决心进一步提高沃尔沃的工程技术和设计品质,把沃尔沃轿车公司打造成一家具有强大竞争力和强劲生命力的世界级超级豪华汽车企业。”

  也许已经习惯了命运被人摆布,沃尔沃汽车(中国)对于此次易主没有发出任何意见,“一切后续交接事宜均按照吉利和福特的协议进行。”

  沃尔沃这个昔日瑞典的贵族汽车品牌在新兴工业大国——中国的改造之下能否再现辉煌,或许只有时间才能证明。

  (摘自《第一财经日报》 刘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