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卖一瓶水捐一分钱”是耶非耶
[发布时间:2010-05-22 09:18:45 点击率:]

近来,某瓶装水企业有这样一则广告:卖一瓶水就抽一分钱捐资助学,你买我一瓶水就等于向贫困生捐了一分钱。该广告引起了争议,网站上的讨论很热闹。

  赞成方认为,捐资助学不在钱多钱少。如果中国的企业都能拿出钱来捐助,那大山里的孩子不就有希望了吗?中国不就更有希望了吗?更有帖子说,出钱捐助贫困生的人,就算他有商业目的又怎样?企业有付出凭什么不能要求回报呢?只要拿出钱来,即使是“别有用心”的捐款大家也欢迎。

  反对方则认为,这一广告令人不快,这是企业捐款,却由消费者买单。细算一下,每瓶水捐一分,一个孩子就算一年要300元捐助,那就要消费者买3万瓶水,有人说情愿直接捐钱给贫困生。甚至还有网友评价这组广告“残忍”:小孩子在广告片里胆怯羞涩地嗫嚅着自家难处,会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伤疤,而有的孩子却有点理直气壮,仿佛贫困是一种提出要求的无形资本。网友认为,这些都是一种可怕的心理暗示,对孩子的伤害更严重。

  笔者看了这些议论,觉得谁也说不服谁的原因是把不同角度的见解掺和在了一块。我们不妨分几个层面讨论,试着把事情分清楚。

  一是经营层面。产品如何定价是企业的事,如果广告不违法,效果自有市场检验。但是,此番争议说明消费者的认知水平、选择能力要比广告设计者估计的高。笔者注意到国外有媒体说,中国企业喜欢用知名艺人打广告是对消费者不敬。中国的主流消费群体对品牌自有辨别能力,无论你打什么旗号,消费者看的是品质,是性价比。

  二是道德层面。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捐资助学这类善举多是不求回报的,越是这样做越能感动社会,有口皆碑。当年陈嘉庚先生尽个人全部财力回乡办学,赢得世人代代传颂。而近年来,不少企业、个人捐资助学的同时还发布相关新闻,此举虽也能推进慈善事业,改善世风,但更令人感叹的,还是像天津退休老工人白芳礼大爷蹬三轮车挣钱不图回报资助贫困生的事迹。我们不能用至高无上的道德标准要求所有人,也无法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商业行为。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三是诚信层面。企业宣称卖一瓶水捐一分钱,那么,你就要向消费者讲清楚这一行为的时间范围,就有责任公布你在此期间的销售额和捐助账目,明明白白告诉消费者,你自己该捐多少钱,捐了多少钱,都捐给谁了。

  当然,包括企业在内的社会捐资助学是值得肯定的,但捐助贫困生不仅是赢得名声的善举,也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不仅需要财力和信用,还需要对弱势群体的真挚感情。无论社会怎样变化,公众心里的尺寸不会轻易改变。

  (摘自《中国教育报》 陈宝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