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羌绣,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
[发布时间:2010-07-23 13:27:32 点击率:]

  “一定要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参与这条路。”禹羌文化拓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席成友在谈到北川羌绣的发展思路时说,需要政府相关政策扶助,公司规范化运作,再让千家万户的羌族农户参与。

  “近两年,政府在不断加大对羌绣发展的扶持力度。”本报记者 7月8日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调研员平文艺先生前往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调研羌绣的发展情况时,北川禹羌文化研究中心尧一三告诉我们,“5.12”地震灾后重建中,绵阳市、北川县都成立了由主要领导牵头的羌绣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和相关办公室,北川现有的几家企业已获得政府上百万的资金支持,研发的羌绣产品,随着灾后重建旅游市场恢复游客增加,北川羌绣也正在走向全国乃至国外。

  在上海世博会上,北川羌绣是全国剌绣领域唯一被邀请进入世博会展览的。在上海世博会中国元素区,每个省份只能安排一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演,而北川羌绣展览展演时间破例长达一个月零两天,这在世博园是绝无仅有的。蕴涵浓郁民族风格和地方情调的羌绣,更是征服了来自国内外的众多世博游客。

  在与绵阳市旅游局副局长杜云飞、北川莎朗文化旅游公司总经理何国良等羌绣产业发展有关人士的座谈中,大家都认为,羌绣在政府支持下,在发掘、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将逐步走出北川,走向世界……

  羌绣获得重生

  来到北川羌绣园文化旅游公司,看到设计人员在电脑上忙碌,平文艺很高兴地说:“你们的设备和人才都比去年我们来看时强多了。”该公司办公室主任刘兴蓉告诉我们一组数据,羌绣园以公司+农户的模式生产加工羌绣产品,由公司设计图案,然后根据绣工的针法、配色、精细度和清洁度来定收购价,去年每月发出工资2万多元,现在每月发出工资10多万元,公司在北川山东产业园区修建的占地21.5亩的“羌绣园”将于10月投产,300多绣工将入驻。

  羌族刺绣是羌族农村妇女在劳动间隙完成的民间工艺品,如今的羌族人大多还保持着穿着传统民族服装的习俗;羌族人的云云鞋、花围腰、绣衣、绣垫、绣挎包等日常物件都有羌绣装饰,羌绣作品的图案、色彩以及针法均蕴涵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情调,体现出千年古羌文化的沉淀,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已渐渐被人们认同为与湘绣、苏绣、蜀绣齐名的一枝奇葩。

  尧一三介绍,“5·12”地震前北川县共有羌族农村妇女6.2万人,其中有近万人会羌绣,能够担任羌绣老师的仅1000多人,且多分布在经济滞后、道路难行的偏远乡镇,而这些乡镇的羌绣90%都是绣族内男女自己穿的服装、鞋子、鞋垫等。地震使大量的羌绣传人遇难,这项技艺濒临失传。为了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及羌绣,不让这项传统技艺失传,各级政府都相当支持其重建。2008年6月,北川羌族刺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同时,针对地区经济发展滞后,许多妇女文化程度较低,异地就业或常规渠道就业较难的实际,该县出台了多项措施鼓励和帮助有志发展羌绣的企业和个人发展这个项目。

  北川还专门聘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绣品图案,大范围地开展羌绣培训,使全县30%的羌族妇女掌握了羌绣技艺并与公司签订了产销协议。经过两年的保护传承,羌绣不仅成了许多羌族妇女排解丧夫之痛的精神寄托,也成为震后许多残缺家庭的唯一经济来源。

  更令我们欣慰的是,震后北川羌绣重放光彩,已成为了当地群众寻求致富的产业之一。地震前羌绣基本上都是自己用,震后羌绣对外市场才开始,羌绣园董事长罗玲看好商机带头于2008年办起了工艺厂。随着来北川祭奠和参观、旅游的人多了,买羌绣纪念的也多了。现在北川办羌绣公司的已有6家,个体户就更多了。

  目前,包括羌绣绣楼、研发中心、产品展销大厅的羌绣园正在建设中,将在10月正式投产。届时,羌绣园里至少会有7家以上有规模的绣庄。杜云飞说,该项目将为羌绣传承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羌绣要走品牌发展之路

  “销售是目前最大的难题。”羌绣园文化旅游公司的销售员说,现在销售主要在本县旅游市场,北川的旅游业正在恢复和起步,来的人还不多,而且来参观、旅游的人大多就是买个意思,作个纪念,中低端旅游饰品好卖。至于那些针法精细、着色复杂的羌绣精品,因手工工资高,价格也就高,加上现在羌绣的品牌影响还不大,大多数游客只是喜欢而不愿意出高价购买。

  可能是受这个因素影响,现在北川市场上羌绣产品精品很少。地震后,在政府引导下打开了市场,市场上涌现的羌绣产品也多了,但很多粗糙的产品。许多商户将机绣和手工羌绣混在一起卖,游客也分辨不清。

  据悉,现在北川的旅游市场还没真正开放,如果明后年一开放 ,产品流通起来,会带动起羌绣产品在国内外流通。然而,假如游客带走的是粗糙的羌绣产品,那么对羌绣带来的就是负面影响,而不是品牌效应。

  当地的羌绣产品研发人员还反映,现在研发时遇到一个问题,北川的文化定位还不清楚,北川羌绣的研发定位也不清楚,研发产品都是拿以前民间的产品和其他地方的刺绣样品参考,掺杂了各地的特色,形不成北川羌绣文化系列产品。而这是关系北川羌绣产业做强做大的重要因素。

  平文艺说,羌绣现在的产销和品牌塑造,都是省政府有关领导很关心的事,也是这次调研的主题。他认为羌绣发展一定要走民族文化特色之路,走品牌发展之路。

  交流中,大家认为,北川羌绣现在面临的“瓶颈”,一是缺乏研发人才、资金和艺术精品;二是还没形成品牌,缺乏市场影响力。北川羌绣发展一定要精心打造品牌。在目前当地公司力量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应加强对北川羌绣品牌整体宣传和产业政策支持,吸引和寻求与有实力的商贸公司加大合作,羌绣产品会更容易打开市场。

  

  创新发展才能形成生命力

  “5·12”地震后,温家宝总理多次到北川,曾说:我们要像救人一样,抢救和保护好羌文化,建设一个新北川。对于重建作为羌文化重要内容的羌绣,绵阳市委、市政府领导都非常重视,成立了以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王倩牵头的羌绣产业推进办公室。

  绵阳市委副书记、市长曾万明要求,要组织相关方面专家,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羌绣生产、营销、旅游开发等规划;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为主体的原则,组建专业公司,扩大影响,提高附加值,形成可持续良性运转机制;要抓住有利时机,大力弘扬羌绣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心打造北川羌绣品牌;要认真借鉴学习外地经验,成立羌绣研发机构,充分挖掘羌绣历史和文化内涵,将研发与市场营销相结合,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努力将羌绣产业发展成为吸纳就业、促进增收的优势产业。

  平文艺、本报记者在与杜云飞、何国良等人的交流中,杜云飞介绍,按照羌绣产业推进规划思路,目前正在建设“一个园区”,在北川新县城建“北川羌绣园”。但是,“北川羌绣已成了当地群众寻求致富的产业之一,因此,羌绣地发展不仅限于北川羌绣园。”杜云飞说,按照规划思路,近期还将打造“两条走廊”、“三个展示中心”、“四个A级景区”和“五家重点企业”。以后,从北川老县城到新县城的路上,将在几个重要的羌寨内设置羌绣展示厅,在九环东线旅游线路上同样会设置羌绣展示厅;同时将选择5家重点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发展羌绣,打造羌绣品牌,实现生产、销售、观摩一体化,力争在2015年实现产值5000万元。

  “羌绣地发展应该两条腿走路。”杜云飞说,一是走高端,提升羌绣艺术价值。和中国的传统刺绣如苏绣、湘绣相比,羌绣更具实用性,它们不仅美观,而且借助密密麻麻的针脚,增强了衣物易磨损处的耐磨性,延长了使用寿命。羌绣既要发掘传统的工艺,也要借鉴国内其他几大品牌刺绣的精华,形成新羌绣。第二条路是走低端,羌绣要生活化、商品化、市场化,走进寻常百姓家,与民族服饰结合,与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结合。

  “地震前羌绣就是花花朵朵。”何国良形象地比喻震前未走入对外市场的羌绣。地震后回家创业的何国良,花了半年时间对羌绣考察,认为羌绣不应该是“花花朵朵”这么简单,它具有浓郁的羌家风情,具有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并随着震后北川旅游业的发展,羌绣走出了羌寨羌碉,走出了深闺,已逐步被人们赏识。

  何国良成立了北川莎朗文化旅游公司,并对一些失传的羌绣针法进行挖掘。他认为羌绣发展首先要做高端艺术品,研发有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珍藏品。同时,开发一些有内涵、有欣赏性的旅游纪念品。

  对此,席成友也认为,一个民族的、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要有文化传承,但不能不创新、不进步;羌绣的工艺和图案不能停步在传统中。要解决好保持羌绣原生态和现代产业发展的问题。

  大家都认为,创新发展才能形成生命力,羌绣要在发掘和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走上以创新求生存,求发展的道路,才能做强做大。

  但研发人才是创新的基础,产品力决定品牌力。因此,如何破解北川羌绣目前面临的人才、资金、市场和品牌塑造这些“瓶颈”?政府是否设立相应的羌族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加大扶持力度,以及更好地搭建对外宣传、推广和商贸平台?这些都是北川羌绣发展亟待谋划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