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当信仰变身富人“另类时尚”
[发布时间:2010-09-05 14:25:50 点击率:]

无论是怀着投机主义心态、抑或寻求超越现实的解脱,社会精英的“朝圣”实践,在普通人眼里,仿佛就是一种“另类的时尚”:尽管难以名状,但必定是填补了某片空白。

  □易新

  

  近期,轰轰烈烈的“李一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场关于信仰的讨论。至今,随着警方的介入,“李一事件”的性质已发生变化,但更耐人寻味的讨论,依然萦绕在“李一”这一符号背后的那些社会精英和“成功人士”身上:这些在物质和精神上都比一般人富裕的“富人”,为什么都热衷这样或那样的“信仰”?

  

  “报”成为信仰的核心

  

  专注于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华东师范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向平,提出了所谓的“关系—信仰”模式。他在文章中提出,中国人相信天帝、天命,遵守着“有还有报的互惠原则”:中国人信仰宗教有一个深植的传统,即是相信因果报应、相信人际关系与神人关系之间的彼此对应,如“天道福善祸淫”、“上天孚佑下民”的说法。

  李向平指出,正是相信“报”,不仅使社会互动具有关系取向,即使是宗教行动也同样具有了这种关系取向。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被用之于处理“神人关系”,进而构建了中国人的“现世的理性主义”(worldly rationalism)。正是基于“报”这一观念,很多人的宗教行动和宗教心理,就不可避免地带上关系主义和功利主义取向,对效用的关注远远超过对信仰的内容本身的关注。沿海商人热爱宗教形式的活动,其中不少确是报有“以虔诚换善报”的想法。

  

  “功利化信仰”心态

  

  据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欧阳肃通分析,热衷求神拜佛的人中,官和商占了很大一部分:“他们很多人平时行为并不检点,却特别在意神灵保佑,这完全是一种功利心态。”希望获得某种特殊的神灵眷顾的心态,确在由各阶层社会精英组成的主流人群中很常见。

  国内率先质疑李一的媒体《时代周报》文章称,社会公平的缺失和法治的不健全,使得这些富人的致富之路极其偶然。这种“偶然性”也让不少社会精英强烈地缺乏安全感,精神上也处于无根状态,急切希望寻找所谓生命的价值和支撑。

  

  追求一种“心灵治疗”

  

  平心而论,我们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精神需求。富人、或者说社会精英看上去更重视信仰、或更倾向于从事宗教实践,也离不开物质条件这个因素。从对李一的追踪报道中我们看到,听“大师”讲一堂课,价格不菲。无论目的如何,不需要再为温饱奔波的富人比一般人更享受得起这种“精神消费”。

  追求一种“心灵治疗”、寻找如“人生的意义”等更深层次的问题答案,也许是很多富人愿意接触非自然领域的原因。心理学家申荷永就表示,不管是从道教角度还是从道教文化上,李一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吸引力。他指出,尊重或追随李一的人,或多或少“是在跟随他们心目中一个道家的代言人”。

  

  “到另外一个领域思考”

  

  “李一事件”之后,马云几乎是唯一一个直接就此发表过评论的精英代表,他的解释,对理解“富人热衷信仰”有一定启发。曾邀请李一在去年APEC中小企业高峰论坛上演讲的马云表示,听李一讲课,“只是借一个场所,借一个方法论,借假修真,强迫自己离开平常的办公室,到另外一个领域思考。”

  马云坦言,虽然确实有所收获,自己并不是什么“李一的学生”。“他很聪明,记忆力非常好,喜欢读书,知识面广,对于道家的学问知道的很多”,这就是马云对道长李一的描述。在许多像马云一样的社会精英看来,生活富足和功成名就以后,从另一个层面(往往在他们眼中是更高的层面)追求精神的提升,几乎是自然而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