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丁峰:“配套”创业大树底下好乘凉
[发布时间:2008-05-05 00:00:00 点击率:]

 提要:拍一部电影,主角与配角都是必不可少的,企业界同样是这样。当我们仰视通用、海尔、松下这些大企业创造的商业奇迹时,很多中小企业却在这些巨头的背后,依靠提供配套服务,谋求着自己的生存空间。

  □ 石 云

  

  站在巨人的“脚下”

  

  丁峰是青岛一家机械加工企业的负责人,他的企业创立于2000年,专门为松下电子进行流水线制作安装。“我很庆幸我们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站在巨人的‘脚下’,才能顺利地发展到今天。”丁峰告诉记者:企业创建初期,也曾经尝试过寻找新项目,打造自己的品牌产品,结果铩羽而归。

  “任何企业创立的时候都会是很困难的,我们也不例外。2000年的时候,全国上下都在喊造品牌,我们也在很多方面尝试过。例如:防盗门、电器开关,结果都不理想。”回忆起创业道路上的挫折,丁峰感触颇多,“没有资金,没有技术优势,造品牌对我们这样的小企业而言,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2001年的时候,丁峰的企业依旧是惨淡经营。生存的压力使他不得不思考企业的未来。恰在此时,《青岛晚报》一则“世界500强美国爱默生电子落户青岛,配套海尔家电”的新闻进入了他的视线。“当时我就想,世界500强的企业都来为海尔服务,总该有原因吧”。他随即查阅了大量配套企业的相关资料,并最终确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

  青岛作为一个港口城市,许多企业发展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除了土生土长的海尔、海信、澳柯玛等大企业,日本的三菱、松下,韩国的三美,美国威博客等许多大企业也都落户这里。丁峰为企业发展制定的第一步战略就是“找棵大树先乘凉”。

  “依附于大企业生存,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一方面可以通过跟它们的交流,学到它们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自身稳定的业务,维持企业发展。”他对《中外管理》如是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2003年年底,丁峰的企业已经与青岛松下、澳柯玛、中海油等几家大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企业的生存得以保障。

  

  小企业的配套生存法

  

  企业发展稳定,业务量稳步提升,然而新的问题摆到了丁峰的面前:大企业由于家大业大,资金流转缓慢,对于配套中小企业往往采用延期支付货款的方式,对于一些家底殷实的企业而言,支撑一年半载不成问题,但是对于一家小企业而言,日子异常艰难。“2003年,我们为青岛本地的一家冰柜企业做流水线安装,大约有300万的工程款,要到2004年年中才能付清,这对于我们几乎是致命的”。

  据《中外管理》调查了解:在青岛为海尔、海信、澳柯玛三家电器企业进行配套加工的小企业大约有几百家,货款延付是大企业较为普遍采用的方式,很多小企业因为资金周转不开,不得不关门歇业。

  “300万对于我们是个不小的数目。但是我们又没有很好的解决途径,只好与那家大企业对簿公堂”。官司打赢了,但丁峰依然高兴不起来。大企业以短期预算没有这项开支为由,坚持拒付货款,而法院判决那家冰柜企业以等值产品抵债。望着几百台电冰柜,丁峰知道企业再次陷入了困境。

  “为什么在与这些大企业的对话中,我们始终处于一个弱势地位?就企业而言,我们应该是平等的业务关系”。这个问题困扰着丁峰,他把所有事务交付下属处理,只身去了日本。

  在企业配套生产方面,日本创造了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配套生产的典范。日本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承包关系具有多层次性,一环扣一环,形成金字塔型系列化生产体制,密切了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合作,使中小企业具有规模效益,增强了中小企业的竞争力。这种密切结合的生产方式让丁峰兴奋起来。“当时我突然明白:小企业为大企业配套,不应把自己放在一个讨饭者的位置,而应该寻找一个双赢的契合点”。

  寻找到企业陷入困境的原因,他开始重新规划企业的发展。他的企业用半年时间逐渐中断了与国内付款期较长的大企业的业务,开始专门为日本松下做配套服务。

  

  跑龙套的也有野心

  

  作为大企业产业链中的一部分,本地土生土长的中小型配套企业由于受到企业规模、资金实力、技术水平等方面的限制,目前仍然只是大企业的附属品,很少能形成自己的品牌。“现在也许我只是个跑龙套的,但谁想永远跑龙套?给大企业做配套,只是第一步,一旦学习到足够的经验,积累了充足的资金,还是要发展自己的品牌,最少应该以爱默生为目标。”丁峰这样描述企业的未来。

  海尔是个集群发展的范例。世界500强企业美国爱默生集团2001年落户青岛以来,每年的增长速度超过20%,而爱默生也仅仅是海尔配套产业链上的一环。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尔冰箱和空调制造基地周围,吸引了日本三洋、中国广州冷机、中国台湾睿智等企业前来建立压缩机总装厂。而压缩机总装厂规模的不断扩大,又吸引了为压缩机制造配套零部件的电机厂、漆包线与热保护器厂等企业前来落户。这些零部件企业又吸引了一批原材料加工企业落户,从而形成了一个以家电为核心的完整的产业链。

  有关专家告诉《中外管理》:成为大企业所引导的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配套企业应该制定的第一步发展目标,进而根据自身优势,打造品牌,这样企业发展才能长久。而丁峰的话代表了许多配套企业的声音:“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每年几百万的业务,更需要从大企业学到管理经验和技术。”

  

  立志掌握自己的命运

  

  对于已具相当规模的中国中小配套企业而言,选择栖身于大企业的庇护之下,同时也意味着选择了风险。由于业务单一,这些企业往往因为大企业的波动而惊恐不已。“上午松下日本总部下令撤掉这边的分公司,下午我们就要倒闭,都不用等到明天。但是如果青岛松下业绩攀升,要扩建,那我们的机会也就来了。”丁峰这样描述与松下的关系。

  2000年韩国大宇汽车破产还让很多人心有余悸。仅在韩国,就有402家与其直接合作的企业倒闭,如果加上间接合作企业,近万家企业受到影响,涉及职工50多万名,引发了千余家企业连锁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