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结构调整 需要兼顾经济活力
[发布时间:2010-09-27 14:08:28 点击率:]

  □ 孙立坚

  

  伴随着结构调整的政策实施,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势头出现了降速迹象。笔者以为,此时要格外注意“政策的叠加效应”。就各项措施单个来看,抑制楼市泡沫、人民币汇率升值、收缩银行信贷、清理地方债、强制实施国家节能减排指标、关闭清理产能过剩企业、下调出口退税等等,对结构调整都有其积极意义。但是,若没有“增长”这一大环境的保证,政策叠加后的效果可能事与愿违,结构调整或将变得越来越难。

  中国目前坚持“内需和外需两条腿走路”,就是在为结构调整赢得宝贵的时间。通过打开出口的局面以控制由于内需不足导致增长下滑的趋势,从而为我们完成“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和由此带来的不断提高的市场消费动力提供坚实的基础。依据这样的判断,那种认为中国会率先加息、会让人民币大幅升值,甚至会对外开放资本市场等说法,我觉得有些牵强附会。

  不能否认,任何一场金融危机过后,都会凸显金融机构内部风险管理及其外部对其监管不到位的问题。而且,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在经济周期上扬的阶段,资产价值被市场疯狂地推高,而负债的偿还能力也会被资金加速的周转所提升。相反,一旦经济周期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向下调整的时候,作为探测经济发展好坏晴雨表的资本市场就会开始做出敏感反应,而且,如果周期调整开始得越突然,那么市场的反应就会越激烈。本来完全处在良好的财务状况的企业,就会因为资本市场价格的破坏和流动性周转速度的急速下滑而出现严重的“资不抵债”现象。尤其是在目前世界经济进入了全球化阶段,金融全球化的速度和深度也随之加大,于是,部分企业和机构的财务危机问题很快就会演变成一个国家甚至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一旦这样的恶果出现,常常会让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政府及其监管部门感到束手无策。到目前为止,大量的经验事实表明:金融机构越是挑战“高收益”的业务就越容易暴露出这种“天生的”经不起经济周期性调整的脆弱性。因此,为了保证今后世界经济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巴塞尔协议在不断修正,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对银行业的审慎性指标(比如,资本充足率、损失拨备率等)提出了更高的监管要求。目前,中国银监会也顺应这样的发展趋势,在整顿我们曾一度放贷过猛的银行业。

  我认为,当下的结构调整,不能忽视自由贸易和节能减排的理念“共同并举”的重要性,不能忽视结构调整和“新的增长点”相辅相成的关系建立,如果只“破”不“立”,只“堵”不“疏”,那么,中国经济的市场活力就会在盲目的“结构调整”中逐渐消失。

  不管怎样讲,中国政府目前的选择依然会是以数量调整为主,然后,在适当时候会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以增加游资的换汇成本和减少输入型通胀的压力。最后,在经济结构调整基本到位的情况下,才会上调利率,释放退市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