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直面罢工 倾听员工的声音
[发布时间:2010-10-03 23:22:41 点击率:]

  □ 孟 泉

  策划词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中,只要存在着雇佣关系,便难以避免劳资矛盾和劳资冲突,而劳资之间却又始终保持着一种对立与合作交替出现的特殊关系。而正在走向成熟道路上的中国市场经济,也正经历着这样一个过程。特别是近两年以来,劳资冲突和劳资矛盾已经愈加显性化,这主要表现在罢工事件参与人数众多,以及罢工的影响范围更广。2008年重庆出租车司机“罢运”事件、东方航空公司“集体返航”事件,2009年7月份吉林“通钢事件”和8月份河南“林钢事件”,2010年广东南海本田“停工”事件等,以及近3个月由本田事件为代表的“罢工潮”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的劳资关系何以如此动荡?中国的工人是否在无理取闹?中国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遇到了罢工,究竟该怎么办呢?

  A 罢工成因

  1.直面罢工之

  非常态与现实

  

  任何企业都不希望员工罢工。从一个短期的角度来说,罢工实际上是一种零和博弈。一旦劳资双方在罢工过程中都不愿意妥协,而是保持对抗的关系,那么,只会造成两种局面:其一,企业在完成对抗策略之前的这一段时间损失了效率,而工人得不到报酬;其二,企业实施对抗策略,有可能引发罢工工人对抗方式的升级。因此,从劳资两利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结果应该是一种非常态表现。

  而从长期的视角来看,罢工的结果也未必就是一种零和博弈。这取决于劳资双方对待和处理罢工的态度。一方面,工人不应将罢工作为解决劳资矛盾的唯一手段,不到万不得已不能随意罢工。另一方面,雇主也不能仅仅为了急于平息一次罢工而利用一种压制或对抗性的方法处理罢工问题。雇主和管理者如果追根溯源,深挖造成罢工的深层原因,并积极开发预防和应对的措施和策略,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罢工反倒成为了一种促进劳资两利和产业和平的常态元素,也会促进政府寻求制度化的方式来规制罢工,减少罢工产生负面影响。

  

  

  2.直面罢工之

  环境因素

  

  在中国,由劳资矛盾所引发的罢工原因十分复杂。

  从经济角度来说,中国的GDP增长速度突飞猛进。然而,大多数工人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所占的比重却停滞不前,乃至越来越少。工人自身对生活成本和工资报酬之间收支比例的衡量,也关乎工人们对企业利润分配方式和比例的不公正感和质疑。

  从制度的角度来看,尽管我国已经陆续推出了着力保障个体劳权的《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及《就业促进法》等一批法律法规,然而,对这些法律法规的监管和执行却大打折扣。再有,关于保护工人集体劳动权利的制度在我国仍旧缺乏系统性和实质性的内容。而在企业中,对于员工利益表达的有效策略和机制也不健全,如劳资协商机制、员工福利计划等。所以,工人只能自发组织罢工,反对不公正待遇。

  最后,近两年来,中央政府一直在倡导“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以及“体面劳动”的推进,为工人表达其利益诉求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

  

  3.直面罢工之

  新生代产业工人

  

  联系到罢工问题,企业更应该关注新生代产业工人更高的权利意识觉醒程度而非简单的对他们进行性格特点分析。这主要表现在,他们具有更高的权利意识、集体意识和行动意识。这些工人与他们的前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