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茶香氤氲话《聚商》
[发布时间:2010-10-17 12:06:41 点击率:]

  编者按:

  本报作为中国经济类大型日报,今年创办了汇集高端、精品、时尚、文化为一体的《聚商》周刊,站在这一中国经济界最为耀眼的集群高度上,以此去观察、发现并记录、彰显这个庞大的商界群英鲜活、生动的个性面孔和商业故事,打造出优秀的、独一无二的商讯、商友、商机的聚合平台。自正式创办以来,《聚商》周刊得到了众多读者的关注,取得了非同寻常的反响。

  揭开商会神秘面纱  

  时间:2010年9月10日

  地点:北京广外太平桥东里5号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办公室

  人物: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花卉食品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国际名人艺术家联合会常务理事金翰;本报记者

  茶品:乌龙茶  

  记者:商会是中国商业的一个侧面,所以我们在《聚商》周刊里做了一个“中国商会”专刊。其实,我们的采编人员一直被中国商业的强大力量所震撼。商会报道只是我们工作的一个方面,是我们的一个视角、一个层面,我们聚焦中国商界高度服务高端的目标很明确。

  金翰:《聚商》周刊自7月18日正式创刊以来,每期我都认真地读,一半是欣赏一半在审视。对于一份新的刊物,有心的读者一般都是这样。这份周刊给我比较强烈的初始印象,是揭开了中国商会的神秘面纱,感受到商会的庞大和非凡的聚合力量。可以进一步地说,《聚商》周刊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商业的强大力量。

  你们8月的“中国聚商(浙江)论坛”举办得比较成功,成立“中国聚商(浙江)俱乐部”也是一个良好开端。在杭州,你们对自己的理想和目标都有进一步地阐释,并作了“我们能与中国商业高度比肩而行”的宣示。你们刊物的倾向和方向都很明确。

  记者:那我们3个多月来工作中的不足呢?

  金翰:这个就是更上一层楼的问题了。我的感觉是实用性和先锋性都还不够。要成为表现中国商业的一份权威刊物,一个权威的商界资讯平台,那它的作用就要体现在多方面。要进入商界,它就是一幅中国商业地图,一把金钥匙;要学习商业,它就是一本教科书;要了解中国商界、中国商业,它就是权威的信息源。而它的先锋性在于其前所未有的传媒高度产生的巨大引力,八方所仰,万商所从。

  记者:非常感谢。我请你吃川味火锅?

  金翰:有朋自远方来,还是我请你吃北京烤鸭。  

  有品牌才有影响力  

  时间:2010年9月18日

  地点:中国四大古城之一四川阆中武庙街天宫驿站古院茶舍

  人物:作家、诗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阆中研究会执行主任、原阆中市文联主席李文明;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川北项目组组长姚军;本报记者

  茶品:巴山雀舌  

  记者:好久没有回来拜望主席,请您谅解。

  李文明:你们当记者的游走天下、任务繁重,能时常梦回一下故乡就行了。但我却始终在关注着你们的《经理日报》,还有你们新创办的《聚商》周刊。

  记者:谢谢主席。请您和姚组长对《聚商》周刊不吝赐教。

  李文明:我觉得,这份特色刊物创办得很及时。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目前正处于一个新的发轫时期,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又刚刚开始。聚商这个刊名也很新颖,很有味道。但“聚商”是一个概念,又是一种行为,有国家行为,有政府行为,有企业行为,有产业行为等等。你们的《聚商》周刊应当首先对这一行为作出多方面确切的回答、解析和引导。哪些行为是在聚商?聚商要注意哪些问题?聚商的结果是什么?等等。

  姚军:这样,像我们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也就能在《聚商》周刊的信息中,找准我们自己的行为方向。比如说,在哪个经济环节和商业环节,我们的资金项目的策划和落实,能够更稳妥,更具多赢空间。

  李文明:当然,仅有回答、解析和引导是不够的,《聚商》周刊的资讯还要丰富,要权威,要高标。这就涉及到刊物的品牌问题。有品牌才有影响力。

  记者:请主席指点。

  李文明:指点说不上,我有些建议供参考。首先,作为媒体平台,我们《聚商》周刊要立什么论什么喻什么,每一期都要明白地告诉读者。同时,要有惊人警世的声音,让人们倾听。你们有一期的文章里有这样一句话我记得很牢:中国500强为何“没文化”?这样的声音就有震撼力,就能促进人们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反思。在此基础上,要有品牌栏目,有人们不得不看的栏目。你们“视野”这个栏目每期的文字虽然不多,但我爱看。比如9月12日的《富豪慈善不是“独舞”》一文,也就1000字左右,但内容耐读。好栏目你们还需要策划和建设。

  姚军:现在许多财经期刊内容杂乱,功利倾向明显,削弱了刊物的影响力。希望《聚商》周刊一直办得这样纯粹。纯粹也是一种吸引力。

  记者:好的。

  李文明:虽是赋闲之人,但我今天还有一个应酬,要告辞了。闲人闲话,姑妄说之。

  记者:谢谢主席!谢谢姚组长!  

  担起一份媒体责任  

  时间:2010年9月21日

  地点:成都双楠得悦茶楼

  人物:甘肃七建集团四川分公司总经理向甫君;成都南部县企业家联合会秘书长黄党生;成都美好装饰公司总经理赵正强;本报记者等

  茶品:竹叶青  

  记者:明日中秋,预祝大家节日快乐!

  黄党生:那我们今天的聚会就叫中秋前夕说《聚商》吧。

  记者:谢谢大家。

  向甫君:我在出版行业待过,《聚商》周刊的版式设计和图文编排还不错。我们公司已经订了1份。

  赵正强:我也通知了财务部办理征订手续。

  黄党生:今天在座的除了记者还有几个总经理,再加上我这个做商会工作的,可以说,《聚商》周刊就是我们自己的刊物。《聚商》周刊近几期对异地在川商会的报道,让我感触很深。现在四川有30万浙商、20多万闽商。许多外来企业家“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在四川一步步走向了辉煌。四川省福建商会会长陈国良两手空空来到四川,经过20年的努力,已打拼出一个拥有8家公司的产业集团。不是说蜀人出川才能由虫变龙吗?外地商人入川却如蛟龙入海,飞腾得那么欢快。因此,我就在反复思考,这些都意味着什么呢?

  赵正强:我也认真看了报道,我也在反思。对比起来,我总觉得我们蜀商这个群体需要的是两个字,一个去字,一个聚字。要去惰性,去闲心;聚信心,聚力量。

  黄党生:说到聚字,在我们这里确实聚得非常吃力。许多中小型商会,会员们聚少离多,如同散沙。我们的很多老板也只会怨天尤人,裹足不前。我很赞同赵总的观点,去惰求聚,刻不容缓。

  向甫君:在这方面,《聚商》周刊要担起一份媒体的责任来。

  记者:这是当然。但希望大家说得具体些。

  赵正强:你们写了闽商陈国良渝商唐果等外来企业家的创富传奇,还要多写一些我们蜀商的成功企业家。自家的榜样,力量更是无穷的。

  黄党生:《聚商》周刊还应当策划一些促反思、促聚合、兴蜀商的主题活动,你们有条件也有义务这样去做。

  赵正强:要号召广大蜀商人人奋发努力,从我做起,《聚商》周刊要充当唤起蜀商千百万的喉舌。

  向甫君:今天我们喝茶喝成了“蜀商论坛”。

  黄党生:也可以叫“蜀商首届聚商峰会”。  

  参悟“商道乾坤”  

  时间:2010年10月9日

  地点:广州珠江新城临江大道33号碧海湾冠军企业案例研究中心办公室

  人物:冠军企业案例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冠军企业案例书系总策划、中国冠军企业峰会执行秘书长闻希三;本报记者

  茶品:七子普洱  

  闻希三 长假刚结束你就南下广州,真辛苦。

  记者:这多好呀,你这个长期只闻其声的闻总不就在我的面前了吗?

  闻希三:这儿不比成都,出门三步就有茶馆茶楼,今天咱兄弟俩就在我这斗室里小饮小叙吧。

  你的“媒眼”一直在注视我们的中国冠军企业系列活动。你在电话里要我见面后谈谈《聚商》周刊,恐怕你们的这份新刊物,也将聚焦我们的活动吧?

  记者:这几年你们的冠军企业峰会在国内不同城市不断成功地举办,系列活动搞得风生水起,甚是精彩。像你们研究、推出的格兰仕、王老吉、远东集团、慕思寝具等冠军企业经典案例,在商界的影响就很大。9月15日我们《经理日报》又在头版对格兰仕的“低成本为王”作了进一步的关注,你看到了吧?

  《聚商》周刊作为一份聚焦中国商界高度的期刊,这样的活动自然在我们的视线之中。

  闻希三:那你应当感觉到,我们所有的活动,无一不在“聚商”吧?

  记者:是的。你们的冠军企业案例在聚商之精气,冠军企业峰会在聚商之高塔。所以,我要听听你对《聚商》周刊创刊以来的一些意见。

  闻希三:创刊以来的《聚商》周刊我都有,并且每一期都认真拜读,这确实是一份不错的财经周刊。但有两点期望我要讲出来,算是班门弄斧吧。中国已是大商之国,大到了全球化。那么,《聚商》周刊也需要“大”一些。要有大规划, 大手笔,也要大到全球化。

  第二点是,在努力显示、引导、推动聚商的同时,还应充分地“分商”。比如一个优秀的商会,它绝不是一群商人的整队集合,而是企业家、企业以及产业在有理有据地聚合。这些个体元素都是鲜活的,有思想的,有追求的,有必要进行条分缕析,有必要将其中典型的部分作相对独立的昭示,成功聚商的道理也才明白透彻。再到一个经济区域,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极,莫不如此。聚分相因,我们《聚商》周刊的版面中,才有人们竞相参悟的商道乾坤。

  记者:怎么停下了?还有呢?

  闻希三:剩下的就是盼望《聚商》周刊对我们的活动多一些关注了。还忘了问一声,我泡的普洱茶味道怎样?

  记者:很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