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阿里安娜
[发布时间:2010-10-30 11:00:58 点击率:]

  如果要在当今互联网媒体公司中评选最大赢家,阿里安娜·赫芬顿很可能拔得头筹。她创建的新闻网站《赫芬顿邮报》,访问量堪比《纽约时报》网络版,并有望打破“新媒体不赚钱”的魔咒,率先实现赢利。赫芬顿因此被誉为“新媒体的保护神”“当代公民凯恩”,指引着未来新闻的发展方向。

  新媒体赢家

  

  据美国《新闻周刊》报道,《赫芬顿邮报》今年6月的访问量达到2430万,是其他众多新媒体竞争者的5倍,超过传统媒体《华盛顿邮报》和《今日美国》网络版,与《纽约时报》网络版不相上下。

  《新闻周刊》预计,《赫芬顿邮报》今年收入有望达到3000万美元。与传统媒体巨头相比,这个数字似乎不值一提,但对于大多数数字媒体来说,却着实令人羡慕,因为它意味着《赫芬顿邮报》终于开始走向赢利。

  5年前,赫芬顿和她的几位好友为了发泄对布什政府的不满而创建《赫芬顿邮报》网站,一时声名鹊起,很快发展成最有影响力的新闻网站之一。

  除政治新闻外,《赫芬顿邮报》还报道经济、体育、娱乐新闻,其中不乏八卦情色内容,如登载影视明星詹妮弗·安妮斯顿裸露上身的照片等等,目的是增加点击率。

  用赫芬顿的话说,《赫芬顿邮报》的宗旨是“提供一个平台进行真正重要的全国性交流”。

  出生于希腊、刚刚过完60岁生日的赫芬顿是个大忙人。她每年要发表100多次演讲,宣扬她的新媒体理念。她被誉为“新媒体的保护神”“博客女王”,指引着未来新闻业的发展方向。

  

  多元化发展

  

  如果仔细阅读《赫芬顿邮报》的财务报表,会发现新媒体的发展之路充满艰辛。《赫芬顿邮报》虽然拥有大批读者,但和大多数网站一样,赢利始终是一个难题。

  目前,《赫芬顿邮报》的读者每人每年给网站带来的收入约1美元,这与传统主流媒体根本不可同日而语。有线电视网、印刷媒体每年可向每名订购者收取数百美元,广告收入更是高达上亿美元。

  鉴于利润如此微薄,许多新媒体公司意识到,只有大规模经营、多元化发展才有出路。《赫芬顿邮报》做到了这一点,而赫芬顿本人更是身体力行这一理念。

  赫芬顿是一个精力充沛、意志坚定的人,即便对未来存有担忧,也绝不会让旁人有所察觉。她为《赫芬顿邮报》写博客,刚刚出版了第13本著作《第三世界美国》。她每周做两档脱口秀节目,包括由公共电台播出的《左、右、中》栏目。她在电视台频频亮相,经常与保守派辩论政务。福克斯电视台系列动画片《克里夫兰秀场》中有一个人物甚至借用她的观点大放劂词。

  私底下,她是一个有魅力的女人,虽然有点强势,但待人亲切,经常给身边的每个人送小点心或饮料。这一点总让人想起她的希腊出身,她自称是一个“非常地道的希腊人”。

  赫芬顿最初是一名保守派时事评论员,1996年转入自由派阵营。她与媒体执行官肯尼斯·勒雷组成搭档、筹集400万美元创建《赫芬顿邮报》网站,后来又从多个风险投资公司获得3300万美元资金。如今,公司有178名雇员。

  《赫芬顿邮报》于2005年5月上线,是一家自由派的新闻网站和聚合博客网站。目前,该网站拥有70多名拿薪水的编辑和记者,还有60多名无薪博客作者。整个网站分为20个板块,内容涉及政治、科技、体育和食品等领域,另外还专门针对4个城市设立了页面。

  

  拥抱新技术

  

  《赫芬顿邮报》之所以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除资金充足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它非常注重采用新技术。

  业内人士都知道,大型网站的生命力在于“内容管理系统”,即一系列内容处理和发布软件。《赫芬顿邮报》拥有最先进的互联网发布系统,而且不断更新发展。该网站在全球有30名系统维护工程师,分布在美国、乌克兰、印度、智利、菲律宾和越南,以确保整个系统每分每秒都有人维护。

  有了这样的技术保障,《赫芬顿邮报》编辑人员可以采用链接、视频、幻灯、评论等多种报道手段讲述新闻故事,更便捷地从其他网站获取精彩内容,根据流量判断哪些内容更受欢迎。

  《赫芬顿邮报》的编辑分为两类。一部分人从事传统的采访业务,另一部分人则终日坐在纽约的编辑室里,从其他网站搜索各种花边新闻和性感图片,比如影星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不穿衬衣的照片、棒球明星在球场遭遇袭击的视频之类。他们时刻紧盯谷歌网站,看哪些搜索关键词最受关注,然后根据这些关键词撰写发布新闻故事。这些故事可能出自网站雇员之手,也可能从别的网站转贴而来,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目的只有一个——增加点击率。据统计,《赫芬顿邮报》约有40%的内容源自其他网站。

  这就是所谓的“搜索引擎优化”技术,对于这一技术的运用,《赫芬顿邮报》堪称佼佼者。

  

  编辑的激情

  

  赫芬顿明白,技术固然重要,但“人工编辑从来都不可替代”。她认为,《赫芬顿邮报》最值得骄傲的是它的原创新闻,网站的成功来自新闻背后编辑人员的激情和观点。

  《赫芬顿邮报》的新闻从不假装中立或不带偏见。“我们有明确的态度。以阿富汗战争为例,我们非常清楚地表明立场,这是一场不必要的战争,”赫芬顿说,“一切取决于编辑的热情和喜好。”

  《赫芬顿邮报》刊登的新闻后面,总有无数跟贴,通常多达5000多条。最近关于杰布·布什有可能参加2012年总统竞选的新闻,跟贴超过8000条。今年6月,网站共收到310万条评论。

  “自我表达是一种新型娱乐,”赫芬顿说,“人们不再满足于消费资讯,他们也希望参与其中,这是未来新闻的发展趋势。”

  但同时,赫芬顿也决定对评论做审核,让内容保持文明,而不像其他网站那样“口无遮拦”。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赫芬顿邮报》专门有20名雇员清理垃圾评论。

  《赫芬顿邮报》对自己的定位类似于社交网站,不仅提供各种新闻故事,也吸引人们交流感想。这在商业领域被称为“参与”。当新媒体想努力吸引广告商时,这种“参与”就成了非常吸引人的商品。“我们从事的是社交新闻。”赫芬顿说。

  对于《赫芬顿邮报》的未来,恐怕连赫芬顿本人也说不清楚。一种结果是被大型媒体公司收购。前一阵子盛传微软全国有线广播电视公司和雅虎公司有意收购《赫芬顿邮报》,也有传言说它可能成为上市公司。

  对于上述传言,《赫芬顿邮报》首席执行官埃里·希波不愿评论,只是说他和赫芬顿都致力于从事“强大而独立”的业务。

  “我们拥有资源,我们拥有可观的读者群,这将是一个非常赚钱的组织。”希波说。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谁也不知道《赫芬顿邮报》能否创造奇迹。不过,对于赫芬顿本人而言,她似乎并不在意。她已经是公认的新媒体大亨,是新时代的“公民凯恩”。

  (摘自《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