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救灾捐赠法律问题的理解与适用
[发布时间:2010-12-08 10:26:11 点击率:]

  □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李公科

  

  近两年来,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地震相继发生,党和国家组织了卓有成效的抗震救灾工作。地震发生后,举国上下抗震救灾,单位、个人踊跃捐赠款物,以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和支援灾区重建。其间,对捐赠款物的交付、管理、使用、分配等问题,可能引发争议,甚至触发社会问题。前述问题,涉及到了法律、道德、政策等多方面因素,但最重要的是应当将救灾捐赠纳入法律监管范畴,除受到行政法、刑法的干预外,主要应当适用《合同法》赠与合同的有关规定。目前,涉及到赠与合同或救灾捐助法律问题的法律规范主要有:《合同法》第十一章“赠与合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救灾捐赠管理办法》。根据前述有关规定,在处理救灾捐赠合同纠纷时,应把握以下要点。

  一、救灾捐赠适用的主体范围

  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对赠与合同的当事人并无特殊要求,一般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皆可以成为赠与合同的赠与人或受赠人。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及《救灾捐赠管理办法》的规定,救灾捐赠的受赠人主要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及其委托的社会捐助接收机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认定的具有救灾宗旨的公益性民间组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组织。即主要限定为特定组织。受灾群众个体并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及《救灾捐赠管理办法》中的受赠人。但实践中,很多赠与人直接将款物赠与给灾区群众,其间也成立赠与合同关系,应受《合同法》调整,但不宜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及《救灾捐赠管理办法》。

  二、救灾捐赠合同的成立与生效

  根据《合同法》第一百八十五条的规定,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救灾捐赠属于赠与合同,属诺成、单务合同,自捐赠人作出赠与的明确意思表示后成立并生效。至于受赠人是否表示接受赠与,考虑到救灾捐赠的特殊性,只要受赠人未明确表示反对,即可视为接受赠与。根据《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六条的规定,救灾捐赠因其具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为不可撤销之合同。

  三、捐赠人的权利与义务

  1、捐赠人应当履行以下主要义务:

  (1)捐赠人应当依法履行捐赠协议,按照捐赠协议约定的期限和方式将捐赠财产转移给受赠人。对不能按时履约的,应当及时向救灾捐赠受赠人说明情况,签订补充履约协议。救灾捐赠受赠人有权依法向协议捐赠人追要捐赠款物,并通过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告说明。但根据《合同法》第一百九十五条的规定,赠与人的经济状况显著恶化,严重影响生产经营或者家庭生活的,可以不再履行赠与义务,即是说,在特定情况下,捐赠人的赠与义务得以免除。

  (2)应当对捐赠物品的品质作出一定担保,不得隐瞒捐赠物品的瑕疵。

  2、捐赠人的主要权利包括:

  (1)捐赠人可以与受赠人就捐赠财产的种类、质量、数量和用途等内容订立捐赠协议。捐赠人有权决定捐赠的数量、用途和方式。

  (2)可以要求受赠人出具符合国家财务、税收管理规定的接收捐赠凭证。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凭捐赠凭证享受所得税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

  (3)捐赠人有权向受赠人查询捐赠财产的使用、管理情况,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对于捐赠人的查询,受赠人应当如实答复。

  四、受赠人的权利与义务

  1、受赠人的主要权利包括:

  (1)按照捐赠合同的约定或国家规定接受捐赠、管理、使用款物。

  (2)当捐赠人不履行捐赠协议时,受赠人有权依法向协议捐赠人追要捐赠款物,并通过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告说明。

  2、受赠人应当履行以下主要义务:

  (1)应当按照协议约定或国家规定的用途使用捐赠财产,不得擅自改变捐赠财产的用途。如果确需改变用途的,应当征得捐赠人或有关机关的同意。

  根据《救灾捐赠管理办法》第五条的规定,救灾捐赠款物的使用范围包括:解决灾民衣、食、住、医等生活困难;紧急抢救、转移和安置灾民;灾民倒塌房屋的恢复重建;捐赠人指定的与救灾直接相关的用途;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其他直接用于救灾方面的必要开支。

  (2)受赠人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和受赠财产的使用制度,加强对受赠财产的管理。发放救灾捐赠款物时,应当坚持民主评议、登记造册、张榜公布、公开发放等程序,做到制度健全、账目清楚,手续完备,并向社会公布。

  (3)受赠人应当公开接受捐赠的情况和受赠财产的使用、管理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受赠人每年度应当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受赠财产的使用、管理情况,接受监督。必要时,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对其财务进行审计。

  需注意的是,对救灾捐赠的法律适用,除适用《合同法》赠与合同的一般规则外,因救灾捐赠的受赠人多数情形下为捐赠物品的管理人和分配人,还受到了行政法规的规制,受赠人如违背有关捐赠规定,除可能收到民法上的违约责任追究之外,还可能收到行政法和刑法的严厉处罚。在处理有关救灾捐赠争议时,应在坚持现有法律规范的基础上,充分贯彻民法的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等原则,从法律救济角度,保障灾区人民利益,支持灾区恢复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