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鄂商从此称“楚商”
[发布时间:2010-12-12 20:56:47 点击率:]

  □ 张颖

  

  近日,首届楚商论坛在汉召开,论坛宣告湖北商人集体称谓从此确定为“楚商”。

  来自楚天都市报的消息称,该论坛由湖北省企业发展促进会、省荆楚文化研究会举办。湖北省政协原主席、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王生铁,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副主任、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任世茂,省政协副主任陈春林等出席。

  古有晋商、徽商叱咤风云,现有浙商、闽商、粤商异军突起。素有“九头鸟”之称的湖北商人,名头不少,却没有一个在全国叫得响。

  湖北省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陈旭东称,该会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广泛征询企业家、学界、行政领导意见,各方一致认为“楚商”是湖北商人统一称谓的最佳选择。称谓统一后,可增强湖北商人凝聚力,并可借此走进全新的“楚商时代”。

  “商会可以起到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沟通作用”,在工商、税务、金融、行业准入、权益保护等众多重要话题上反映民企的呼声。

  破解楚商困局

  □ 汪天明 陈燕 陈杨茜

  

  民企面临哪些困局和机遇?湖北区域文化有哪些缺陷?近日,在首届楚商论坛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最大包工头”严介和等名人现身,为楚商及民企“成长的烦恼”指点迷津。

  

  寄语民企

  善用第三只眼 紧盯政府政策

  

  据武汉晨报报道,“广东人教育孩子说:再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就让你当干部去!湖北人却是要孩子好好学习,将来考公务员端铁饭碗”……

  一向敢说直话的辜胜阻以其犀利言辞,博得台下上千楚商们的阵阵掌声。

  曾担任湖北省副省长、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的辜胜阻认为,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是:廉价劳动力短缺,以低价劳动力获利的时代逐渐远去,高成本时代已经来临。“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拐点,同样是我们楚商面对的挑战和机遇。”

  他说,目前正在制定的十二五规划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2009年我国经济发展良好,但是投资、消费、出口比例不平衡,其中投资占了三者总量的92%,并且主要是政府投资。过重依赖投资、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内需和外需失衡,这些同样是要有作为的楚商需要面对的问题。”

  辜胜阻指出,在十二五期间,楚商及民企面临的机遇:

  一是人口的城镇化。“需求才是王道,这些巨大的需求将是维持20年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第二,发展低碳化。低碳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可以说是第四次产业革命。

  第三,产业高端化为我国民企实现价值链高端化创造难得机遇。“目前现实是第一产业不稳,第二产业大而不强,第三产业发展不够。”另外,企业信息化有利于提升企业经营效益,经济服务化为我国民企创造巨大发展空间,经营国际化为我国民企带来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双重机遇。

  “聪明的商人要善用第三只眼睛。时刻盯着政府政策,比如最近变化中的货币政策,比如我国经济转型趋势。”

  

  寄语楚商

  学习广东人 红灯绕着走

  

  与浙商、闽商相比,楚商在哪里?辜胜阻介绍,温州商帮分为温州本地、温州之外的内地和海外三部分,掌握着过剩游资64万亿。“一说到炒房,大家都会想到温州人,其实温州人还炒煤、炒棉,什么赚钱他们炒什么。”

  说到广州商人,辜胜阻以“绿灯赶快走,红灯绕着走,黄灯摸着走”的红绿灯论说明他们善于经营,“广东人教育小孩就会说: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就去当干部。”

  他说,武汉有大量的高校,九省通衢,历史上就是经济发展重镇。“我们传统上以士、农、工、商排位,但楚地却有重商历史,楚文献就把商排在前面。”

  在这些优势面前,楚商做得不够好,湖北区域文化存在“校园文化与商业文化不协调、竞争意识过度但合作精神不足、精明过度高明不足、小富即安、创业精神欠缺”五大缺陷。

  2009年中国“百富榜”上,粤商占136席,浙商127席,楚商只有11席,全国排名第14位;中国500富人中,广东有96个,浙江71个,湖北只有5人上榜。

  辜胜阻说,民国初成立的汉口总商会曾经与上海、天津、北平总商会并列为近代四大总商会,在近代经济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

  “商会作用的重要程度大家都应该有认识,”辜胜阻说,企业之间遇到纠纷往往“上法院,似乎不值;找政府,似乎不管用;上门打一架,似乎不妥;就这么认了,似乎太窝囊……”由商会来运作,情况就不是这样了。“商会可以起到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沟通作用”,在工商、税务、金融、行业准入、权益保护等众多重要话题上反映民企的呼声。

  

  寄语中小企业

  摆脱弱势群体身份

  

  这些年,辜胜阻一直在全国各地调研民营经济。他说,中小企业是城市经济中的弱势群体,它们面临着四大困局:

  一是招工难。前不久到温州调查,一企业招2万人,前来应聘的竟然只有200人;二是准入门槛高,包括创业门槛和市场准入门槛。调查全社会80个行业,允许国有资本进入的有72种,允许外资进入的有62种,而允许民营资本进入的只有41种;三是融资难。由于融资体系不健全,我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不畅,几乎从银行拿不到贷款。而间接融资成本高昂,“中小企业根本没有足够的能量来完成融资”;四是负担重。首先是税费负担沉重。数据显示,2009年1~8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利润和税收同比增长分别为1.6%、10.4%,税收增速大大超过了利润增速。同时,过多的乱收费和罚款增加了中小企业的非税负担。

  辜胜阻表示,要解决中小型企业发展困局,必须鼓励居民创业以带动就业,放开民间资本对金融的市场准入,对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信用担保、贴息贷款等。

  百企升级·千企成长·万企培育

  挺起秦商的脊梁

  □ 杨国华 李敏康

  

  历经千年辉煌,曾被并称为三大商帮的秦商,在晋商、徽商将自己的商帮文化做得风光无限之时却独自黯然神伤。秦商似乎消失得杳无音讯,败于清朝末年的陕西商帮直到现在也没能抬起曾经高昂的头。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在民资繁荣的今天,秦商日趋消沉。所谓物极必反,如何采掘出秦商这个被历史掩埋的天下第一商帮,使其重现光彩,似乎成为全体秦风汉骨的陕西人面前一个艰巨的历史使命,振兴秦商先兴文化,在政府的推动下,新一代秦商在悄然崛起。

  

  振兴秦商 先兴文化

  

  据中国产经新闻报道,“如果没有激情燃烧的文化支撑,再好的思维和战略也没有灵魂”,作为秦商的瑞士银行中国区总裁李一在谈到秦商文化复兴的紧迫性时表示。

  近年来,陕西省商界部分人士开始反思秦商落后的原因,在政府与民间之间先后举行了各个层面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力图重振秦商辉煌。

  2009年11月,在陕西省人民政府的推动下,由陕西省国际贸易委员会承办,陕西省商务厅、省工商联、省社科联等单位及海内外秦商机构协办的“首届全球秦商大会”在西安举行,共来自33个国家和地区、国内22个省区市的400多名秦商代表参加。

  此次秦商大会的重要议题就是振兴秦商文化。而之前召开的陕西省首届商业文化建设研讨会上,时任陕西省副省长的张伟表示,开展秦商历史文化研究对于当今陕西社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要把弘扬秦商精神与建设西部强省结合起来,激发陕西人的创业热情,把弘扬秦商文化与改革开放结合起来,以开放观念和现代意识,努力打造新时期的秦商精神。

  “传统的秦商文化时至今日依然有其现实意义,传统的秦商文化是依靠本土资源和优势,在没有任何外来借鉴的情况下独立的历史创造。”西北大学陕商研究中心主任李刚教授用八个字概括了秦商文化的精髓——“厚重质直、忠厚仁义”。秦商文化的本土化注定了它与陕西文化的一脉相承,息息相关。

  

  政府搭台 秦企唱戏

  

  作为曾经的十大商帮之一,秦商的沦落不能不让人为之扼腕叹息。而今浙商、粤商等新商帮的崛起,也让陕西省政府看到了商帮对地方经济的帮衬、促进作用。

  政府要项目,要投资。商人要盈利,要回报。然而在实现双方互利共赢的愿望前,他们都需要迫切解决掉一个难题:如何整合目前各地分散的秦商资源。秦商抱团崛起被多次提起。

  然而,如何组织各地秦商“抱团”这将是陕西省政府所面临的问题。为了新一代的秦商崛起,陕西省有关方面已经开始多方运作并出台相关政策。“省政府近两年来,主动出击,积极引导和出台相关的促进措施,全面地推动秦商的发展,政府搭好戏台,为各地的秦商民企牵线搭桥。”陕西省贸促会会长刘阿津表示,陕西政府高度关注和重视秦商发展,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项目,做好全程跟踪服务。

  陕西省副省长景俊海则表示,当前,陕西正在开展全民创业,重塑“秦商”,无疑会将海外和全国各地热爱家乡的陕西商人凝聚起来。他表示,庞大的秦商群体将搭建一个很大的交流合作平台,促进陕西企业发展和全民“走出去”创业。

  在陕西省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将加强与在陕各类商会、主要国家在华商务机构、全国性商会和全球秦商的联系,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招商引资机制。

  陕西省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陕西省政府首次在政府报告中提出推动秦商共发展的战略规划。

  就在今年9月27日,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与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2010中国(陕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此次经济发展论坛被各方视为陕西省为推动秦商发展而祭出的最高规格一次研讨会。

  在此次论坛上,陕西省提出将通过“百企升级、千企成长、万企培育”工程,力争每年500家小企业发展成为中型企业,1000家个体经营户或微小企业发展为规模企业,10000家小企业进入信息库加以培育,并扶持30户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的非公企业在品牌、创新和产业延伸等方面进一步做大做强,扶持300户成长性中小企业形成自己的品牌和核心竞争力。

  揭秘

  以义制利 信誉第一

  晋商驰骋

  中国五百年奥秘

  □ 陈梧桐

  

  晋商是明清时期资本最为雄厚的地域性商人集团,驰骋商界长达5个世纪之久。

  “主顾至上”是晋商在长期商业实践中积累的一个重要理念。曾任平遥蔚丰厚票号北京、上海、汉口等分号经理的李宏龄就说,主顾对于商号,犹如观众对于演员,没有观众,演员无从谈起。在任何情况下,主顾都是第一位的。那么,商号靠什么来争取和吸引顾客呢?祁县富商乔致庸总结多年从商的经验,认为一是守信,二是讲义,三才是取利。商人经商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追逐利润,但若把取利放至首位,按人趋利避害的本性,自然不免会采取不义手段,坑害顾客,赚黑心钱。顾客吃了一回亏,便不会再光顾。一些奸商之所以旋起旋灭,不能做大做久,就是这个道理。

  正是基于这种守信为先的经营理念,晋商强调对待顾客要以诚相待,童叟无欺;出售商品要货真价实,不缺斤短两;营销策略上,要坚持薄利多销,析利于毫毛。因此,晋商中虽不乏“不务仁义之行,而徒以机利相高”的奸诈之人,但讲信用的商人毕竟占据主流。

  晋商不仅对顾客讲信用,就是对合伙经营的其他商户,也恪守诚信的商业道德。明人王士性在《广志绎》中提及,当时晋商采用“伙东制”经营方式,一人出资本,联合其他伙计一起经商,虽不曾立誓,却无人私藏私吞。有的人的祖父借贷后在道上亡故,债主已放弃这笔借款,几十年不再追讨,然而借款者子孙长大后得知此事,更加辛勤劳作,设法筹措款项把债还上。其他财东见了,觉得这样的人诚信可靠,都争相聘为伙计,共同经商。到了清代,晋商实行股份制,股东也都严格遵守诚信的商业道德。汾阳人催崇吁,受雇于人,往来于张垣(今河北张家口)、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卖丝,一年亏损了十几两银子。雇主不大满意,偶出怨言,他听后生气异常,觉得自己并无私藏贪污行为,只因缺乏做生意的本事才赔本,遂以刃切腹,肠子流出数寸,临咽气前对雇主说:“吾拙于贸易,致亏主人资。我实有愧,故不欲生。”以死来表明自己的清白。

  晋商在长期的经营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常将一些成功的经验编成商谚,如:“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秤平、斗满、尺满足”;“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买卖不成仁义在”;“生意没有回头客,东(财东)伙(伙计)都挨饿”等等;或编成对联,如:“诚招天下客,义纳八方财”;“仁中取利真君子,义内求财大丈夫”。通过这些商谚和对联,向子孙和商号的职工进行传授。年深日久,诚信经营的理念和商业道德便在他们的脑海里深深扎根,规范着他们的一言一行,因而极少出现欺诈舞弊的行为。一旦有人失足,便会为同行所耻,乡里所鄙,亲人所指,而被商号辞退,再无就业机会,也没有颜面返回故土。因此,人人引以为戒,不敢轻易犯奸耍滑,违背商业道德。

  明清时期的众多商帮中,晋商之所以能够做大做久,原因固然很多,但坚持“以义制利”、诚信经营,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晋商之信,足以为今日从商者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