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结构调整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关联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0-12-27 10:05:42 点击率:]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实是要着力寻找与特定时期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要素配置均衡状态。早在1995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就提出,要在今后15年下大力气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向结构优化要效益,向规模经济要效益,向科技进步要效益,向科学管理要效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是,结构调整一直处在“醒得早、起得迟”状态,实际效果并不理想。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投入和消耗带动。大量实证研究表明,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尤其是重化工业的发展,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已降到1%到-1%之间,是一种低质量、低效率的增长。靠大量资本投入、大量消耗资源、大量排放污染的低质量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代价也十分巨大。放弃传统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要求显得十分迫切。

  对经济结构内涵的考察,可采取不同的视角,比如可以从供需角度讨论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从产业分类角度讨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结构以及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之间的结构,从市场角度讨论城乡二元结构、区域梯度结构,从市场角度讨论国内、国外市场以及虚拟经济、实体经济的结构,从所有制角度讨论国有和非国有经济的结构甚至包括国土开发的空间结构等内容。从优化和调整经济结构角度看,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涵盖的内容或许最广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失衡,就总量观察而言,主要是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不平衡。以前讲结构调整,主要围绕供给层面,主要针对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等问题,现在更应该强调需求层面的调整,针对消费结构、投资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进行调整,恐怕调整的难度也比供给层面的调整要大。

  从现实情况来看,消费需求不足是实现均衡的薄弱环节,是经济结构中的“短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中国经济再平衡的关键在于拉动内需,在于居民消费。统计显示,2000年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为46.6%,到2008年这一比例降为35.3%,而美国居民消费与GDP之比约为70%,欧洲和日本的这一比例在55%以上。2009年,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实现4万亿元一揽子计划,以抵消出口下降对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但这副治理危机的“药方”只能“救急”,不能长期“服用”。调结构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消费率,降低投资率,逐步降低对投资的过度依赖,保持内需平稳增长。

  调结构本身针对的就是结构失衡,因此,均衡显然是衡量调结构成败的基本尺度或价值取向。充分就业、币值稳定、外贸平衡和适度增长,被称为国民经济协调运行的“神秘四角”,在调结构过程中要注意协调好四者之间的系统性关系,努力使结构调整与国民经济运行总体目标协调一致。调结构不仅要覆盖经济结构的全部内涵,尊重协调一致。调结构不仅要覆盖经济结构的全部内涵,尊重其质的规定性,也要注意掌握力度和节奏,不能用新的失衡来取代原有的失衡。任何顾此失彼的局部调整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失衡问题。例如,调结构固然应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但如果过早偏废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会在充分就业上出现阶段性问题。因此,增强全局均衡意识,“统筹兼顾、调控有度”,实现动态匹配,才能促进我国经济踏上一条又好又快的稳健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