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发达地区争打“人才特区”牌
[发布时间:2011-01-13 14:19:03 点击率:]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人才发展规划”)提出,要改进人才管理方式,鼓励地方和行业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与国际人才管理体系接轨的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和人才发展规划颁布以来,一些地方大力推进“人才特区”建设,积极探索人才管理创新模式,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环境,聚集海内外人才。“人才特区”建设在全国蔚起成势。

  

  抢占人才竞争制高点

  发达地区巧打“人才特区”牌

  

  人才的竞争,关键是人才政策和体制机制的竞争。为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赢得优势,各地在科学布局未来10年人才发展时,纷纷亮出“人才特区”牌。

  北京中关村提出建设中国层次最高的国际化人才特区战略目标,用5年时间,建设成为面向以海外高层次人才为代表的国家发展所特需的各类人才,“人才智力高度密集、体制机制真正创新、科技创新高度活跃、新兴产业高速发展”的改革示范区。

  上海以“浦东国际人才创新试验区”为突破口,推进国际人才高地建设,重点从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服务体系和综合环境等方面先行先试和创新突破。

  天津市重点在滨海新区先行先试一批重大人才政策和工程,到2015年,滨海新区人才总量突破120万人,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500人,打造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聚集高地,形成人才排头兵效应。

  武汉市出台《东湖高新区建设人才特区若干意见》,在改善创新创业环境、扶持人才科技创新、建设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和人才的分配激励机制上进行突破,计划3年内总投入不少于45亿元,引进和培养50名掌握国际领先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的科技领军人才,1000名在新兴产业领域内从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高层次人才。

  无锡市响亮喊出“5年建成人才特区,10年打造东方硅谷”的口号,在多年试点的基础上,出台《关于建设“人才特区”的意见》,以高端人才为引领,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制度改革为突破,建立人才发展的特别导向、特别政策、特别机制、特别环境,到2015年,人才资本投资占GDP比例超过16%,人才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率达47%,把无锡建成人才大规模聚集、政策不断出新、环境持续优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环境充分满足人才发展需要的人才特区。

  厦门市吹响从“经济特区”向“两岸人才特区”迈进的集结号,推进闽台人才交流合作先行先试政策,面向台湾地区选拔优秀人才,推行人才待遇的“市场化”和“家园化”,台湾人才在购房、税收、医疗卫生保障、子女入学、参加社会保险等方面与当地人才享受同等待遇。

  

  特殊政策、特殊机制、特殊环境

  围绕“特”字求突破

  

  人才特区“特”在何处?各地人才特区围绕“特”字下功夫,在人才开发、科技创新、股权激励、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科技成果产业化、公共服务等方面大胆创新,形成区域特色的政策体系,以政策突破带动人才体制机制创新。  

  目前,北京正研究出台包括在人才特区布局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居留和出入境、落户、资助、医疗、人才公寓等15项支持政策,并将探索实行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育、科研和创业制度,建立“类海外学术环境”。

  无锡人才特区之“特”,体现为“三特”:聚焦特定的对象,把引进人才的聚焦点放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上;实施特别的政策,在人才政策上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特;营造特殊的环境,从服务功能、产业载体、生态面貌、社会生活、文化氛围等多个方面齐入手,全方位营造符合国际惯例的优越发展条件。   

  

  背景延伸

  

  滨海新区实施五大人才工程

  

  滨海新区实施科技人才领航工程、海外人才灯塔工程、企业人才旗舰工程、技能人才蓝海工程、服务人才港湾工程五大人才工程。每年投入资金不少于1亿元,设立重大人才工程专项资金,并在收入分配、住房、社会保障、人才评优等方面以政策倾斜和奖励。加快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科技保险,壮大股权投资基金,试办科技合作银行,促进人才与资本深度契合。

  (中国组织人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