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 高 鹏
从除夕前到正月初五,记者采访了天津的十多位民营企业家,能拨通电话的绝大多数是在除夕前,进入春节假期后,老板们的手机基本上处于关闭状态,记者拨打了数十个号码,开机的仅有几位。接受到采访的老板们几乎全都选择了异地过年,近一小半的人出国。
据中华工商时报报道,对待春节的看法,大家普遍反映,我们的传统节日在文化传承方面正在“年趋”弱化,新的节日因素存在低俗甚至恶俗化倾向,我们的社会在富裕起来之后,精神食粮的匮乏初步凸显。许多老板坦言,他们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内行,但他们更渴望得到精神层面的财富,尤其是在最重要的民族传统节日里,辛苦劳作一年了人们应该有良好的心灵享受,然而现实却是别样一般,文化的失落感让他们选择了回避。
民营企业家左先生说,平日里繁杂的应酬让老板们对节日的感觉淡化了很多,春节虽然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但是过春节的内容和形式一直缺乏不可替代性,更缺乏对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有效传承,我们在节日文化方面正在处于迷失状态。由于春节期间可以停止工作上的应酬,他选择了和全家一起外出度假,而且会关闭手机,让别人“找不到”自己,安静地和家人一起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一位计划春节在国外度假的企业家说,国内过春节的方式太拘泥于拜年、聚会、放鞭炮等没有“独到之处”的普通形式,祝福、聚会在平日都可以进行,在以前“短缺经济”时代,春节是人们在物质上“补偿”自己的节日,而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很高了,按照物质丰富的标准人们天天都在过年,如果春节没有文化品位上的独到“补偿”,过年的意义实在一般。与在国内过年的疲乏相比,到海外和华人一起感受中国新年的情趣,体验“血浓于水”的同胞之情,别有一番感觉。
从事文化产业的“儒商”郭先生对记者说,一个民族历法上的新年开始,应该是这个民族最重要的民族节日,具有不可替代性,“春节”一词原来指我们传统24节气的“立春”,上世纪初传统历法的新年“元旦”一词被“移交”给了公历的1月1日,传统的元旦被改称“春节”,所以说今天意义上的“春节”只有100年的历史。随着一定特殊历史时期的多次反传统浪潮,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处被大量遗忘流失,我国在经济方面长期贫穷落后于西方,西方文化随着改革开放深刻地影响社会生活,今天,西方节日正在和我们的传统节日分庭抗礼。30年的经济发展,我们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民营企业家们是这个过程的亲身见证者,在物质文明开始丰富的今天,精神文明却滞后一步,企业家们对节日的希冀与要求日渐提高,春节从形式到内容要求提升文化力量的呼声日益高涨,当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企业家过年的兴趣与兴致当然不会多高。
上一主题:揭开男人为恋爱的秘密开支
下一主题:南海会馆拟创“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