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英雄不问出处 双星集团构筑独特人才战略
[发布时间:2011-02-17 16:29:30 点击率:]

  【策划词】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人才流动成为一种最大的资本流动,世界各国几乎都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吸引。人才争夺正成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谁能在这个战场上取得胜利,谁就能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居于领跑地位。

  

  

  □本报记者 何沙洲

  特约记者 王开良

  

  企业人才战略是国家人才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企业培养人才或吸引留住人才,既是对企业的贡献,也是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双星集团超前认识到企业人才战略的重要性,除了其已有品牌优势和地理优势吸引人才之外,还有其独特的人才战略。

  

  “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

  

  30多年来,双星始终坚持人本管理,把强化员工素质,特别是强化管理人员、领导干部的素质作为双星发展的重中之重,持之以恒,常抓不懈。“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自己教育自己、自己提高自己”是双星人在市场商战中自我培养、强化市场意识、增强“双星精神”的有效方法,是双星人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永不满足、不断前进的永恒动力。

  人性化管理是双星集团崇尚并坚持的管理。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双星集团总裁汪海就提出“人是兴厂之本,管理以人为主”的企业管理理念,大力推行“家庭化、军事化”的亲情管理,在全国率先实行了让员工在中秋等民间节日放半天假、对有贡献的员工奖励彩电、向过生日的员工赠送生日蛋糕、组织外出旅游、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等。双星认为,只有企业关心爱护员工,员工才能更好地热爱企业,企业也才能有凝聚力。只有广大员工能够千方百计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企业才能不断发展前进。

  双星各单位还以人性化管理来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如,双星鲁中公司推出了半成品饭菜服务措施、组织开展“星级厨师”大比武,在车间设立了小药箱、免费为员工服务;双星机械总公司在橡机和环保公司建立了配套齐全的餐厅,在安装喷漆、特铁造型工序建立澡堂,并利用电话沟通与上门走访形式,把思想工作做到员工家里;双星鞋业工业园为员工建起第二栋带有地暖、配套设施齐全的温馨公寓大楼;双星海江公司等单位都由后勤、警卫等人员打热水送车间、送宿舍,并开辟电影放映室,把供暖设备移植到包装生产线;双星东风轮胎总公司邀请先进员工家属来公司参观、座谈,等等。尊重、爱护、体贴“家庭”中的成员,大大增强了双星的亲和力和向心力。

  双星亲情化管理,使员工对企业产生了“家”的归属感,达到了员工“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干得久”,较好地增强了企业凝聚力和员工战斗力。

  

  打破传统出身观念和等级观念

  

  为“农民工”正名为“双星员工”和善待“农民工”是双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一个突出特征,也是人性化管理的又一重要表现。

  随着“出城、下乡、上山”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自1992年双星就远赴沂蒙老区投资建起十几个生产厂,大量的“农民工”成为双星的主要生产力量。双星开始尝试推倒老国有企业落后人事制度的“墙”,用汪海的话说:“所有双星员工都是合同工,没有‘农民工’和‘正式工’之说,全部是‘双星员工’,员工在哪个岗位,就拿哪个岗位的岗位工资。”

  汪海表示,把农村青年培养成新时代的产业工人,是企业需要付出大量心智和财力才能做到的大学问。受生活环境、知识水平、业务技能等多方面限制,刚进企业的农民青年“不敢动、不敢说、不敢想、不敢问、不敢干”,制约了工作水平和整体素质的提升。针对这些问题,双星一方面大力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另一方面持之以恒地开展培训,快速提升他们的管理、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

  双星想方设法改善农村员工的工作环境。现在,双星旗下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建起了阅览室、图书馆、网吧、话吧、篮球场等生活娱乐设施;双星各单位建起了“夫妻房”,双星鞋业工业园等单位为解决双职工后顾之忧,都建起了“双星幼儿园”;而随着员工收入的提高,企业帮助联系,使骨干在当地购置房子,解决了户籍问题,成为真正的市民。

  为提高农村员工的技能,双星除了开展形式多样的岗位竞赛和教育培训班,还开办了“双星教育学院”,开设了符合企业需求的鞋类、轮胎、机械等实用专业,精心选拔部分农村青年进行学习深造。2004年,双星海江公司的生产一线青年员工刘磊被授予“创新能手”称号,同时被选拔参加了双星学院的集中培训学习,使专业技能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逐步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创出彩色硫化商标等30多项核心技术,被破格聘任为技术工程师。他激动地说:“真没想到,我这个没有高学历的职工,也能成为技术骨干。今后我一定加倍努力,拿出更多的创新成果。”

  员工在双星建功立业、娶妻生子,虽然大多数其身份还是农村青年,家里还有一亩或者几分地,但他们无论是职业还是观念,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了。他们不但是现代产业工人,其中好多优秀分子还是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和高级技工,除了原始出身和名分之外,与“农民”这个概念已经相去甚远了。

  双星打破城乡身份界限,打碎农民工身上的枷锁,摘掉“农民工”名字的紧箍咒,变农民工为产业工人,适应了社会变化新要求。

  

  “英雄不问出处”的用人观

  

  “英雄不问出处”,这是汪海常说的一句话。在双星,任何员工只要有能力,都有可能“摇身一变”成为管理、技术干部。

  1992年,到沂蒙老区建厂的双星招收工人,家住当地的周士峰毫不犹豫地丢下锄头报了名。刚进双星不久,他就被“灌输”了这样一条企业文化:只要进入双星,所有人都在一条起跑线上,都能凭借自身能力得到提拔重用。这让周士峰干劲十足,他把全部精力放在钻研业务上,先后创新改造了悬挂运输机、出型压沿线、炼胶平板制帮设备、自制扒楦机,为企业创造效益近300万元。由此,他先后被提拔为维修班长、厂长助理、双星热电厂担任厂长、双星青岛轮胎总公司副总经理,从一名农村青年变成了管理骨干。周士峰发自内心地说:“做梦也想不到,我这个地地道道的农村青年有一天能当上公司领导。”

  现任双星青岛轮胎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立,1993年进入双星鲁中公司,成为一名炼胶工人,历任班长、车间主任、厂长等。从山沟到县城,再到城市,张立完成了一个个跨越,在自身不断成长的同时,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也水涨船高,不但在青岛买了房子,还开上了私家轿车,过上了富裕而又体面的生活。

  刘桂霞是沂蒙山人,凭借着对工作认真负责、对质量精益求精的精神,在双星这所大学校深造,也由普通质量检查员成长为了质量管理骨干,现在担任中原鞋业公司副总经理……

  在双星,从农民工走上管理和技术骨干的竟有几千人之多!这进一步证明了双星集团“不拘一格选人才,进入市场育人才”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念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