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策划词】
正在火爆举行的2011上海国际车展上,前期被曝出生产质量问题的锦湖轮胎缺席了这届品牌云集的“史上最大”车展,原本的市场领先者在展会上难觅踪影难免备受关注。
锦湖事件或许在中国汽车业并非独立事件,近年来国内汽车消费迅速兴起,但汽车消费环境依然堪忧。从问题产品到召回“躲猫猫”,从加价提车再到霸王条款,无不刺伤着消费者的心。中国汽车消费“店大欺客”何时休?中国汽车业“商誉”价值几何?
召回何以“躲猫猫”?
号称国内轮胎配套率第一品牌的韩国锦湖,因被曝光在国内违规返炼胶生产轮胎后,目前仍陷“召回门”。
正在举行的2011上海车展上,包括米其林、邓禄普、普利司通、横滨、玲珑等国内外轮胎品牌悉数到场,而原本的市场领先者锦湖难觅踪影。
虽然锦湖轮胎中国区总裁李汉燮已公开致歉,并从4月15日开始召回自2008年起特定生产日期的几个批次的30万条轮胎。但消费者还是疑虑重重:30万条轮胎相比于锦湖这样产量巨大的企业来说比例微乎其微,难道其他批次、其他生产时段就没有问题?一辆车4条轮胎加上备胎,30万条不过涉及6万辆车,轮胎质量直接关乎汽车消费者生命安全,召回范围之外的产品能否保证绝对安全?
而且,从锦湖召回开始,其轮胎检测方式、召回效率、缺货问题都深受质疑,让不少人都担忧,召回如此不给力,难以重树消费者信心。
召回,依然是国内消费者的“心病”。另一个典型就是丰田,在全球不断遭遇因质量问题大范围召回行动中,一次又一次“习惯性”地绕过中国内地市场。
据丰田官网,今年以来召回有5次,其中4次都是“不涉及”中国内地市场,仅有一次召回了5000余辆进口雷克萨斯车型。
而这一次召回的背景也是颇有意味。今年初,丰田宣布在全球召回170万辆存在质量隐患的汽车,而且许多同类车型在华生产销售,在丰田简单公告“不涉及中国市场”后,中国再次沦为“召回真空地带”。随后,国家质检总局约谈丰田高层,要求其将在中国内地“不召回”原因讲讲清楚,作出明确解释。
约谈事件之后,丰田在华召回策略发生了两项变化:一是召回了5000余辆进口雷克萨斯;二是此后全球召回行动中,丰田公告将原先的“不涉及中国市场”,改为“不涉及中国市场正规渠道销售的相关车辆”,也就是说,丰田从正规渠道给中国的产品,不管原装进口还是国产组装,都恰好“避免”了在日本、美国等市场出现的质量问题。
丰田看似态度“配合”,但事实也很清楚:一、消费者苦等的在华不召回原因解释,丰田始终没有讲清楚;二、今年丰田全球召回车辆已超200万辆,在国内仅有全进口的5202辆雷克萨斯,而丰田2010年在华销售车辆达84.6万辆;三、在丰田最新(4月22日)的全球召回30万辆问题汽车中,涉及的RAV4、汉兰达均是中国曾经进口后又转为国产,而且市场上持续热销的车型,但丰田又坚称中国车没有问题。
“加价提车”凭什么?
上海的任先生想购买一辆进口的豪华柴油SUV陆虎,但他到4S店询问,却被告知需要加价10万元左右,否则就要等,而且说不好要等多久。
不知何时起,加价提车成了中国车市中的“独特风景”,这种既不合理、又涉嫌违规的“潜规则”却很少受到制约,依然大肆横行、不断蔓延。而今,国产新车要加价、进口热销车也要加价,加价“重灾区”还是在SUV市场,有的热门车型甚至要消费者在市场指导价上再加10多万甚至20多万元。
加价提车一般打着“产能不足、供不应求”的幌子。刘先生说,在某合资品牌的SUV刚上市时购买,当时要加价3万元,过了没多久,就出现了让利上万元的优惠,他感到被欺骗,“根本不存在什么产能不足,都是噱头,实际就是利用饥饿销售坑消费者。”
有消费维权人士指出,加价提车涉嫌违法违规。首先,即使因货源紧张导致排队购车,也应有先来后到,如果有人加价“插队”,损害的是其他购买者的权益;其次,加价提车款项一般不会开入购车发票,这就形成了变相的偷逃国家税款,是违法行为;第三,加价提车款并无正规名目,这部分资金流向不明,容易滋生商业贿赂。
除了加价提车,强行搭售等变相加价的手法也在国内汽车市场上频繁出现,并成为业内心照不宣的“潜规则”,而由于消费者处于与商家不对等的地位,对这些具有一定隐蔽性的侵权行为很难主动维权,大多只能被动接受。
“商誉”难道不可贵?
众所周知,中国是目前全球增加最快的汽车市场,在过去10年内产销量增长10倍,堪称奇迹。而且中国已超越美国,连续两年成为汽车产销量第一大国,去年已突破1800万辆,今年将冲击2000万辆的历史新高。
在此背景下,近几年国内外车企,依赖中国巨大的市场需求,大多都在这片“汽车热土”上赚得盆满钵满,体会不到在其他市场上普遍存在的巨大竞争和生存压力,有些甚至习惯了“店大欺客”,并不太重视“商誉”,宁可损失口碑,也不愿损失眼前利益。
正因为如此,一些在全球汽车市场上难以见到的“怪象”,集中出现在国内车市:有的产品明明有质量问题,对“召回”也是避重就轻、虚晃一枪,让消费者无所适从。有些国外大牌,在车展上愿意花大钱、摆大排场塑造形象招揽顾客,但一出现全球召回,就敢于“绕开”中国市场。而其他如加价提车、强行搭售、霸王条款等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也无疑是不重视“商誉”的表现。
汽车直接关系安全和生命,在全世界,“商誉”一直是汽车品牌的终极价值乃至生命,堪称无价之宝,但在国内市场上,汽车业“商誉”缩水和贬值,也凸显了我国汽车业大而不强,汽车市场不成熟,汽车消费环境不完善;更反映了我国虽是汽车产销大国,但实际地位和水平并不高。
工信部副部长苏波在上海车展论坛上说,“十二五”期间,我国要着力发展汽车服务业,汽车服务业是连接生产和消费,是汽车产业价值链的重要部分,是国外汽车制造商的重要收入来源。
诚然,未来我国汽车市场将进入平稳发展期,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车企也会从现在的“不愁卖”逐步过渡到“拼服务”“比信誉”的阶段,同时我国汽车市场的法制环境也将逐步健全,也许那时,让消费者“闹心”的乱象、怪象就会少一些。
上一主题:激活传统文化
下一主题:杜诚斌:只做专家不做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