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揭开百度工程师的神秘面纱
[发布时间:2011-05-26 14:16:14 点击率:]

  “工程师文化”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技术人才来到百度,不断为百度进行更好的创新和发展补充新鲜血液,而在这种文化下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势将成为中国互联网产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

  □王文

  

  目前,百度工程师的数量已经超过了3000人,在百度不重学历重才干的用人理念驱使下,其中既有来自斯坦福等名校的毕业生,也有大学都没有读完的“民间高手”。然而,对于绝大多数网民而言,对百度工程师这个群体依然知之甚少。从百度工程师和他们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着典型工程师文化的百度。

  

  数字说话

  

  互联网时代,又称数字时代。过去,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在百度,不用数字说话的工程师不是好工程师。

  如果在大街上碰见百度工程师柴春光,你一定不会想到,这个面容普通,个子不高,甚至很难被人注意的家伙竟然是百度“框计算”最主要的工程师之一,在语义分析方面颇有建树。

  “同一件事情,用户在搜索框里的不同表达甚至有上万种。”柴春光说起这个一下子显得目光炯炯。他用几组数字介绍了自己团队的工作:每天处理1010量级的搜索请求,其中63%实现与“框计算”优质资源直接对接,用户筛选信息、点击并进入下一级页面过程的平均时间为5秒,“框计算”每年可以为网民节省的时间超过10亿小时。

  像柴春光这样喜欢用数字来说话的工程师,在百度还有很多,这也构成了百度简洁、严谨的企业风格。

  

  竞速高手

  

  科幻电影《创战纪:Tron》中的经典场景是,电子游戏世界中主人公驾驶光线摩托竞速厮杀,这很像互联网世界工程师之间的比拼:创意很重要,但决定成败的却是创意落实的速度。这方面,百度工程师都是顶尖高手。

  2011年2月19日,国内首个开放性的失踪儿童数据互动检索平台——“百度寻人”悄然上线。这个公益互动平台,从项目启动、整体设计到开发、零调直至上线,一共只用了6天。

  “百度寻人”项目的创意来自于一位入职不到一年的新员工王润,2011年春节期间,王润在关注微博上引起纷纷争议的“随手拍拯救被拐儿童”事件时想到,如果能够利用百度的图片比对技术和4.5亿的用户资源来帮助寻找失踪儿童,效率肯定能大大提高。2011年2月13日,兴奋的王润向部门领导提出创意,领导表示支持;14日,王润召集部门同时细化项目需求,开始编写程序;15日,公司匹配资源全部到位;18日内测启动,零调;19日,模块全部上线。

  “百度寻人”项目技术负责人张博对那场6天的战役记忆犹新:“周四是元宵节,我跟我女朋友请了一周假,说这周先别见我,然后带着牙刷就直接过来上班了。有两个女生从周四早上跟我们一直熬夜到周五早上6点半。”

  从一个个类似“寻人”的项目中,百度工程师用行动证明着:他们是世界顶尖的竞速高手。而这也正是百度十年来保持飞速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平等交流、自由分享

  

  “百度和大学校园很像,不仅体现在食堂的座椅风格和大片的草坪等方面,百度人之间也相互称‘同学’,在这里,很多已经入职多年的员工,还依然像学生一样单纯,甚至有些羞涩。”百度搜索研发部的高级科学家许冬亮这样描述自己初入百度的感觉。

  百度主任架构师廖若雪说:“百度没有条条框框,整个公司的规定只有三条:不许吸烟、不许带宠物和不许穿拖鞋上班。在百度,不管你是不是新来的,只要你有新的创意并愿意去做,公司都会努力创造条件,让你去发挥。”

  百度有个经典故事,有同学以为自己7点上班是最早的人,结果去食堂吃早饭才发现,旁边坐着一位同学,身着一件普通长袖T恤和牛仔裤,桌上早饭已经吃了一半,这位“同学”就是百度创始人、CEO李彦宏。

  数字说话、快速执行、平等自由,这种简单的工程师文化或许在外行看来实用主义超过浪漫情怀,但不可否认,正是这种文化所产生的强大合力,推动着百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