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 贺可功 范磊贤
他们彼此守望,靠商业的纽带紧密联系;他们乡里乡亲,靠乡情的力量自然聚居。
上个世纪90年代末,5户敢为天下先的诸暨店口商人来到临沂,如今13年过去了。诸暨人走过了从经销员到经营户再到前店后厂的经营,诸暨人先后在临沂建起了260多家管材管件厂,从业人员达到1000多人。乡情让他们走到一起,生意上,他们之间彼此互通有无,生活上,相互照顾,渐渐地形成了一个“诸暨村”。
千余“本家人”的“诸暨村”
据齐鲁晚报报道,1998年,浙江诸暨市店口镇的5家商户来到临沂,在蒙山大道和银雀山路交会处的一家市场内开始销售太阳能管材、管件。诸暨商会会长傅建光就是其中一位。
随着临沂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临沂专业市场开始了第一次升级改造。在这个过程中,最早来临沂的诸暨人也完成了由供销员到一名经营户的转变。
“临沂当地政府大力扶持批发市场,支持外地人到临沂投资经营。”范欢琴说,她去过很多地方,觉得临沂最适合她,在临沂没有被排斥的感觉。
“诸暨市店口镇发1吨货费用是1000元,临沂发1吨货要800元,可节约20%的流通成本。”傅建光说,临沂物流发达,而且长途运输费用低廉,不断有诸暨人来临沂寻找商机,在临沂经商创业的店口人也呈几何倍增。
“来临沂的诸暨人越来越多,我们之间都以‘本家人’相称。”傅建光说,目前在临沂,诸暨籍管材管件生产、经销商有1000多人。
“前店后厂”掀起投资热潮
“管材管件是微利行业,如果物流成本过高的话,他们几乎赚不到什么钱。”傅建光说,有实力的诸暨人想到了在临沂建厂生产管材管件,这样就省去大量的运输成本。
此时,正值临沂市政府出台政策发展“前店后厂”的市场经营模式。“这个消息在诸暨老家口口相传。”傅建光说,他们看到了商机,于是更多的诸暨人来到临沂投资建厂,诸暨人的管材管件加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在众多来临沂投资建厂的诸暨人中,刚大学毕业的莫凡就是其中一位,2007年他辞掉了在杭州的优越工作,来到临沂“下海”。在临沂建起了自己的管件生产厂,按照“前店后厂”的模式经营。
经过几年的运作,如今,莫凡的客户越来越多,他自己厂子的商品发往内蒙古、河北、黑龙江、陕西等全国多个省份。
据了解,目前,像莫凡这样的从事“前店后厂”经营的诸暨人已经达到了260余家,而这一时期也成为诸暨商人在临沂投资兴业的黄金时期,来临沂经营的诸暨人迅速增长到1000多人,其中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占到了六成左右。
与临沂商户
打成一片
诸暨人来临沂投资经商的热潮已经出现,这是诸暨这张乡情网络编织起来后最直接的经济现象,事实上,随着在外诸暨人越来越频繁地来往于家乡,他们带来了更多的资源。
“现在,厂子搬到了临沂,孩子也在临沂上学。”1998年,诸暨商人俞红美举家搬来临沂,开始了在临沂的经商生活。
“有一次,因为厂子里生产的问题,客户需要的产品没能及时出厂,客户很不满意。”俞红美说起当年的往事记忆犹新。“那时候我也刚来临沂,认识的人不多,找不到人帮忙。”她说,在客户要退单的时候,多亏了一位临沂的商人帮忙,给我提供了客户需要的产品,才渡过难关。
“生意越做越大,临沂本地的商户经常找我商谈业务。”俞红美说,随着自己业务逐渐扩大,她与临沂本地商人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有时候一些产品断货,本地商户就从她的店里出货。
“对于商人而言,这种关系是很难得的。”俞红美说,现在都和本地商户打成一片了。也多亏了这种团结互助的关系,市场内很少出现恶性竞争的现象。
上一主题:“江右商帮”缘何没落
下一主题:重振晋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