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招生难就业火 技工教育为啥“冰火两重天”?
[发布时间:2011-07-21 14:26:43 点击率:]

  招生困难,就业却异常火爆,全国几乎所有的技工类院校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那么,为什么技工教育呈现出这样一种极端的状态?这其中,到底有着什么样深层次的社会原因?

  □王晓阳 郭妍

  

  6月26日,在西安铁路高级技工学校的一间教室里,来自西安港务区的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正在进行这个学校最后一批技工毕业生的面试。

  “对我们的学生来说,就业状况非常火爆,但是招生却很困难。”西安铁路高级技工学校的吕建仓书记感慨地说。与他有着同样困惑的还有西安工程技师学院的徐明院长。

  

  现状

  就业的火热与招生的困难

  

  “过去是学校走出去找企业推销学生,企业对学生挑三拣四;如今是企业主动找上门来要学生,学生对企业进行选择。这两年来我们部分专业的学生一进校门就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合同。”西安铁路高级技工学校招生、就业办主任王斌说。

  而对西安工程技师学院来说,今年7月即将毕业的2000多名学生,早已于去年刚刚开始实习时就已经与实习单位签订了劳动用工合同。

  “这意味着我们的学生还没有毕业就已经开始上班拿工资了。而南方一些企业为了保证用人,甚至要花钱‘买’学生,也就是愿意出资给学校,让我们为他们定点培育学生。这些天来我也经常接到用工单位的需求电话,可是,我们已经没有学生了。”该院院长徐明说。

  与技工教育就业的火爆相对比的是:技工院校的招生却面临着急剧下滑的态势。在技工学校已经工作了20年的吕建仓,还来不及庆贺今年毕业生的高就业率,又得为招生发愁了。“我们学校的招生规模不大,一年招生计划只有500人,就这样几个月跑下来也只是刚刚完成招生计划。不过比起其他办学规模较大的技校来说,我们的日子还算好过的。那些名气不大规模小的学校,他们的生存现状更令人担忧。”

  

  原因

  观念?体制?

  

  技工学校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技工学校创建于建国初期,繁盛于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但好景不长,上世纪90年代大批的国企开始改制或合并,效益逐渐下滑。技校也因为行业萎缩或企业倒闭,出现生存举步维艰。学生无法就业,师资力量又跟不上时代发展,在老百姓眼中技校也就沦落成为边缘学校。

  在沉寂了近10年后,自2000年起技工院校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国作为世界加工中心,吸引了全球大量机电、机械加工、服装加工企业落户,也就催生了大量的高端技术人才缺口。  

  那为什么技校就业如此火爆,市场需求潜力如此巨大,但技校招生却如此困难呢?

  西安工程技师学院院长徐明认为:“从主观上看,是观念问题。从客观上分析,是由于适龄人口逐年下降造成生源减少、高考录取率又在不断攀升、再加上职业教育院校数量过多,不断缩小的生源加上不断扩张的学校,这三个原因相叠加,让技工类院校生存更加困难。”

  首先是观念问题。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思想的长期影响,人们认为“学而优则仕”,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考上大学,做社会的精英人才,认为技术工人社会地位也不高,就是下苦力,既赚不到钱又辛苦。所以造成了企业招不到工人,技校招不到学生,有岗无人、有校无人的局面。

  第二,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中国人口呈现逐年下降趋势,适龄学生的人数和参加高考的人数逐年下降。与此同时,近年来高考录取率又在不断攀升,有限的生源中几乎70%的学生都能上大学。留给技工院校、职业院校的生源非常有限,生源质量堪忧。  

  第三,各种类别的职业院校过多,处于无序竞争状态。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与管理,造成了职业院校过多过滥,名称也大多相似,让老百姓无从分辨,为今后的规范招生埋下了隐患。此外,由于市场混乱,一些学校违规操作,给老百姓留下了恶劣的影响,给技校的招生带来了困难。

  

  对策

  需要更大的社会支持

  

  技校以及各类职业教育如何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国外的一些发展思路或许值得借鉴。

  资料显示:在德国,据统计只有约30%的青年选择上大学,约70%的年轻人则选择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在瑞士,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毕业之后,学生开始分流,约70%的毕业生进入职业学校。

  为何这么多的青年愿意做“手艺人”呢?因为在许多发达国家,已形成了一种共识,孩子上职业学校,只要符合他的爱好,照样有出息,职业学校出来的人照样可以鹏程万里。瑞士最大的银行——联合银行的大老板施图德尔就是职业学校出身。据统计,在日内瓦,75%的老板均出自职业学校。

  而在陕西省乃至我国,技校等职业教育要实现良性发展,不仅仅需要改变观念,还需要体制机制的配合,需要全社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