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不论是新员工入司,还是后备干部培养;不论是综合素质提升,还是专业能力拓展,三一人都能找到与之匹配的培训。
□ 周淑芬
“加入三一,就像来到了一所大学校。”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曾多次听到三一人这样感慨。近年来,在三一爆炸性增长的销售数字背后,是因此而带来的由内至外的爆炸性成长和变革。就如一只在溪流中航行的小船,急剧变化成一艘在海浪中破浪前行的航母,船员需求越来越多,技能需求越来越复杂。
研发培训
伴随员工一路成长
“研发是三一的核心竞争力,与之对应的是,三一对研发工程师的培训力度也是空前的。”人力资源总部副总监戈峰这样对记者说道。从为期6个月的岗前培训、长达一年的跨专业培训班、与高校合作开展的工程硕士班,再到近期火热推出的卓越工程师培训班……培训伴随研发人员一路成长。
从入司开始,研发人员就要进行为期6个月的岗前培训,包括车间实习、售后实习等环节。这项制度起源于2007年,当年,三一第一次在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工业大学等全国重点院校大规模招聘应届工程硕士,以满足三一的人才需求。为培养好这批人才,梁稳根董事长要求人力资源总部拿出与之匹配的培训方案,最终几经修改,确定了包括车间实习、产品介绍等长达数月的培训计划。
这项周期漫长的培训一开始就与部门的用人需求相冲突,急需用人的领导觉得,新员工在工作岗位上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对此,戈峰说道:“支付6个月的薪水送员工培训,很少有企业愿意这么做。三一之所以坚定地实行这项制度,是因为认识到,全面了解制造工艺、产品流程对培养一名研发工程师的重要。”
而研究总院近期推出的“卓越工程师研修”系列课程,受到了研发人员的热烈追捧。该项目专门针对研发人员的各类专业需求,首批开出20门课程,每门课程讲授3天,全集团的研发工程师都可以报名参与。
专业培训
培养学习型组织
穿插在大型培训项目周围的,是形式多样、应需而生的各项专业培训。它们大多由业务部门自主开展,是提升员工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而其中,又以制造商务、研发体系举办的培训最多。
制造商务作为三一集团引进新工艺、新技术最多的一个体系,为培养制造精英,可谓不遗余力。今年3月,三一启动了“世界顶级大学培养学习”计划,从集团的制造、工艺体系选取30到50名有潜力的员工,到世界顶级大学培养1至2年。截至5月7日,共有53人递交申请表,事业部总经理已签批人数为36人。
同时,为顺应三一国际化潮流,三一集团“英语培训中心”也在培训部挂牌成立。目前,培训中心共配备了2名外籍老师,3名中方老师,共开设了5个英语培训班,培训关键岗位员工150人。
专业培训看似零散,但针对性强,是三一人才成长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组织结构上,人力资源部也给予了相应的支持。2010年,三一在许多一级部门新增了人力资源部,研究院、制造商务等培训需求旺盛的部门,还专门配备了1到3名专职的培训专干,以满足各部门培训的用人需求。
工作实践
在项目中完成蜕变
“除了多样化、全覆盖的培训,最锻炼人的,还是员工在工作岗位上的成长。”戈峰说道。据不完全统计,三一集团每年有数以万计的项目正在进行,而经过项目洗礼的三一员工,无论工作能力还是综合应对能力,都得到综合提升。
泵送研究院材料所所长欧耀辉自2007年5月来到三一,经过一年的锻炼,2009年初,他被调到泵送事业部总经办,在集团首席科学家易小刚的带领下进行三一泵车易损件的技术攻关。第一个摆在眼前的难题,就是输送管的热处理工艺改进。易小刚亲自跟他们一起做试验,当看到他们艰难地按照一直以来的工艺,从输送管内管进行淬火时,易小刚说道:“为什么不尝试一种新方法呢?是不是可以先把输送管整体淬火,再表面回火?”按照新方法一试,难题迎刃而解。而欧耀辉本人也在一个个项目中成长为三一的研发关键人才。
人力资源总部的凌力慧参与的是工程浩大的三一薪酬改革项目,该项目与业内顶级咨询公司美世合作。“我做的这项工作,等于是三一花了几百万给我们做了一次深度的培训,我们与中国顶级的人力资源师共事,学到了最新的理念、最好的技术,在做好项目的同时,也完成了自身的蜕变。”凌力慧深有感触地说道。
上一主题:羚锐制药组织新员工强化培训
下一主题:河北国企“老工伤”全部纳入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