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提要:2011年初,宋志平收到一份来自哈佛商学院的礼物:中国建材旗下的南方水泥在联合重组和管理整合方面的成功经验,被列入哈佛商学院管理案例。它将成为今年9月份哈佛大学商学院战略管理、总经理管理等课程的标准化教材之一。
作为中国经典的联合重组案例之一,南方水泥的整合,并非一开始就得到外界认可。曾有媒体把中国建材的联合重组称为“疯狂收购”、“大跃进”。就是这个最初被质疑的南方水泥,恰恰成为中国水泥转型升级的“典范”。
困局 智者眼中的机遇
2006年,成立仅一年的中国建材在港交所成功上市,与此同时,率先在全国完成技术结构调整的浙江省水泥工业陷入了发展困境,产能严重过剩,企业高度分散,众多企业在无序和过度竞争的泥潭中挣扎。
“当时好的企业每吨水泥利润也只有1元,大多数企业亏损,浙江成为全国水泥价格的洼地,全行业亏损。”浙江水泥协会会长李辛龙回忆说,这时浙江水泥业被别人看作沼泽之地,却被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看出其中的巨大机遇,他几下江南,调研论证企业联合之事。
2007年3月,坐落在西湖边的汪庄迎来了浙江省4家最大水泥企业的老总——尖峰水泥董事长杜自弘、浙江水泥董事长冯光成、虎山水泥董事长张剑星、三狮集团董事长姚季鑫。受宋志平之邀,几位大佬齐聚汪庄饮茶。
同桌共饮一壶茶,从早晨直到晚霞满天,他们几乎喝了整整一天茶。虽当日饭茶聊天的具体内容已难考证,但三年后几位水泥大佬推杯换盏,把酒言欢的场景足以让人心明。
联合 缘分+理念
“自己的女儿到了该出嫁的年龄,我不奢求能找到一个婆家让女儿荣华富贵,但至少男方与女方是真心相爱的,婆家不能虐待我的女儿。当时的尖峰集团已经与外资到了准备签署合同的程度,但最后还是选择了中国建材。”杜自弘事后对联合重组作出上述比喻。
据记者了解,汪庄饮茶前,杜自弘正准备赴马来西亚签署合作协议,而冯光成也已经与一家意大利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并支付了定金,张剑星则接到一家化工集团的合作邀请,姚季鑫也确定了联合的意向。但是,宋志平的诚心诚意更有吸引力。
“一拍即合也是个缘分,最主要的是我被他的思想所吸引。”张剑星事后向记者坦言,当时浙江水泥业已经形成了过度竞争,水泥企业都在思考如何生存和发展。当时还有一个外国的水泥资本大亨在中国进行“斩首行动”,想要对大的水泥企业进行收购兼并。
“当时我们接触了很多的外资和内资企业,有很多的选择。我当时跟一个美国财团也快签约了;还有国内的一家企业,也在跟我们商谈签约。正在这个过程中,我和宋总碰到了一起,然后宋总的‘联合重组’引导行业健康发展的思想吸引了我,我们也最终选择了和中国建材合作。”张剑星说。
“中国建材身价在亿万以上的超过50人,这些人还在给我们‘打工’,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他们过去做自己的企业比现在花的功夫和力气要少得多。对这些老板们来说,报酬对他们已经不起作用了,我们最主要的原则就是‘尊重’。”中国建材总裁、南方水泥董事长曹江林说。
蜕变 成绩单亮丽
“截至2010年底,我们的水泥产能从2006年初的1100万吨增至2亿吨,居世界前列。”曹江林说。
针对水泥行业大而不强、集中度低、恶性竞争的现状,中国建材充分发挥央企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大力实施“大水泥”区域化发展战略,以旗下中联水泥、南方水泥、北方水泥为平台,以市场化方式,大力推进淮海、东南、北方区域的联合重组。
“5年中,中国建材联合重组的水泥企业超过180家,水泥年产能超过2亿吨,创造了世界水泥发展史上的奇迹和企业整合的范例。”曹江林说。
“我们联合重组能取得成功,与我们实施的‘央企市营’机制创新分不开。‘央企市营’的核心是央企控股的多元化股份制、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职业经理人制度,就是用市场化方式把央企的品牌、资金实力与民企的市场活力有机融合,实现了包容性成长。”曹江林说。
“过去的十年,市场刚性供应量大于需求量。在未来的节能减排中,我们这种高能耗高排放行业就会首当其冲。水泥减量化发展,我们的好机会就来了。”宋志平说。
(于祥明)
上一主题:雷诺钟表帝国: 品牌DNA是根本
下一主题:康奈坚持创办两台农民工文艺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