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按照规划,安多集团将在“十二五”跨越发展。对此,安多投资集团董事长、总经理王志荣表示:“要实现跨越,关键是要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公司发展战略要求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本报记者 何沙洲
坚持奉行“行善干好”经营理念的甘肃安多投资集团,在“十一五”期间实现了从以水泥建材为主业向水泥、能源、畜牧三大产业并举和新型建材、金融服务、技术咨询、塑料包装材料等多领域共同发展的转变,公司综合实力得到了快速提升,综合经济技术指标位居甘南州工业企业前列。截至2011年8月底,安多集团总资产已达到12亿元,净资产为8亿元。
数据证明,安多集团正进入到企业历史上增长最快、跨越发展的时期。目前,安多集团在构建以新型建材产业园、畜产品加工园、清洁能源产业带为主业,园区科技开发中心为依托的“两园、一带、一心”产业布局。该园区规划建设项目共25项,总投资45亿元,其中新型建材产业园投资16.92亿,畜产品加工园投资6.15亿,清洁能源带投资19.70亿,园区科技管理中心投资2.23亿。
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
王志荣告诉记者,优秀企业的诞生和持续发展源于优秀人才创造性的思维和劳动,在企业发展中,他坚持将人才资源作为企业的第一资源,认为储备人才的厚度决定企业发展竞争力的高度。为此,安多集团确立了“德才兼备,提拔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杜绝使用”的用人理念,落实“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任用机制,不断优化人员结构,打造高效团队、建立优秀组织,为企业长足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据公司企管部长魏进介绍,由于地处经济文化欠发达的甘南少数名族地区,安多集团一直把招揽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和造就人才,看作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务,把现有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近几年安多集团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也提高到相当的程度,为了适应公司新形势要求,公司不断调整人力资源的开发思路,探讨和摸索新的员工培养模式,逐步从内部培训过渡到“内外培训相结合,产学研结合建基地”的格局。自2009年以来,该公司每天选送到外地考察培训学习的人员基本达5人次以上,仅2010年统计数据反映选送到外地培训学习人员为上千人次。为适应企业多元化发展的战略规划,安多集团还与50多所科研院所和大中专院校进行了产学研联盟,致力于提高公司管理技术人员的业务知识和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了大批业务技术娴熟,工作能力较强的员工团队。
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同步发展
“企业要在这个变化速度加快的时代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有一批适应变化强、学习能力强的人才。”王志荣说,安多人才的定位,是根据公司行业、产业及全方面的发展需要,培育全方位的、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他希望安多员工在公司大发展的框架下发展自我,自主学习,自主进步;只有自己进步了,才能培育起改进工作的能力。
“在安多公司,只要你有能力,只要你肯干、肯学习,就一定会有发展的机会和施展才干的空间。”公司副总经理邵积田、总经理助理付昌入、行政部部长马庆明和工会主席石海燕皆如是告诉记者。
安多集团不仅重视培育企业发展中的各环节人才,同时十分重视以待遇留人才、以感情留人才。据了解,为了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同步发展,安多集团前几年就制定了“1234”工程,每年拿出100万元作为为安多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的奖励;每年拿出200万元安排各种形式的职工培训,加大企业内部培训和外部学习培训的力度;每年拿出300万元的科研基金,加强与科研院校的联结,致力于项目的研究与开发,挖掘人才潜力;每年拿出400万元,用于公司员工生活条件的进一步改善。目前,“1234”工程实际投入资金已经翻了一番。
安多集团是以持续提升员工待遇作为经营管理工作的基础,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内外部统筹制度,不断完善和更新员工收益的愿景目标。记者多次听到安多员工高兴地谈起公司的“千百十人才工程”,即安多公司用5年左右的时间,培养和造就1000名优秀员工人均年收入超过5万元,目标为10万元;100名优秀管理技术人员人均年收入超过10万元,目标为20万元;10名杰出管理人员人均年收入超过20万元,目标为50万元;5名卓越高层管理者人均年收入超过50万元,目标为100万元。同时,为了将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安多公司号召全体员工积极入股,企业给入股者给予1:1的配股,并根据企业的经营效果和股东对企业的贡献程度倍增配股,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员工参与管理的主人翁精神,提高了员工的凝聚力,留住了人才,为企业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
上一主题:“西门子的孩子”
下一主题:王军:深受学生爱戴的中学物理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