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16万存款变理财 吓得储户好几天睡不着觉
[发布时间:2011-10-15 17:25:12 点击率:]

  福州林女士原本要去存款,后来,在银行工作人员的劝说买了理财产品。但回到家后,她发现理财协议上写着风险由购买者独自承担。为此,她吓得好几天睡不着。

  林女士说,9月30日,她带着15万元来到仓山一国有银行,准备办理7天通知存款,结果银行工作人员告诉她,银行正在发售一款理财产品,9天的年化收益率可达到5.5%,比7天通知存款1.49%高多了。看到利率更高,林女士又从银行取出1万元,总共办理了16万元理财产品。银行工作人员还称,如果办理通知存款,16万元只能拿到55元利息,而理财收益可达180元。随后,林女士在银行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签了一份理财协议,并且在后面照抄了一行字“本人已阅读该理财产品,充分知晓本产品风险……”。

  回到家后,林女士认真读了一遍理财协议,结果差点想打自己两记耳光。原来,理财协议上写着“购买者知晓产品风险,愿意承担可能产生的风险,甲方判断产生的风险与银行无关”。看到这些字眼,林女士直呼上当,早知如此,她就不会为了多拿100多元,而办理理财产品。国庆假期前三天,该银行网点一直没营业,林女士几次赶过去都找不到人。

  终于等到这个银行网点恢复营业,林女士赶了过去,银行工作人员解释说,那是他们银行发行的一款理财产品,属于稳健型产品,从他们过去发行的产品来看,几乎没有风险,每次都可以到期支付本金和收益,条款那样写是因为理财产品都有这样的统一格式。

  记者了解到,此类产品在银行界被称为“一日游理财产品”,这类超短期理财产品一般具有预期收益高的特点,在月末、季末或节假日推出。

  福州一银行的理财师说:“月末或者季末发理财产品,是很多商业银行冲存款的普遍手段。”一方面吸引了一些手中有闲置资金的投资者,另一方面也满足了银行揽储的需求。

  不过,对于普通市民而言,购买这类理财产品,要注意理财产品的投资方向。银行界认为,银行理财产品的这种爆炸式增长,存在一定风险。理财产品的跨行业、多机构、异区域的交叉风险特征明显,一款理财产品往往需要涉及产品发行方、产品购买方、信用结构担保方或回购方、资金使用方等多家机构,很容易引发多主体间的连锁风险,如果链条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则会导致一个链条甚至一个区域的金融机构出现风险。

  (摘自《海峡都市报》 欧阳进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