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 赵奕
曾经,跨国公司能否任用本土的CEO,一直是衡量本土化程度的惯例。彼时,随着中国业务的扩张,中国人在管理中大幅突破职级“天花板”,朝着权力的巅峰攀登。
不过,上述情况在最近两三年发生了微妙变化,中国人在跨国公司高层中代替外国人的状况逐步放缓,很多企业甚至出现了相反的情况。
洋中交替频频发生
事实上,从2007年开始,上述洋中交替就不断发生,两大标志性事件是,松下电器在中国硕果仅存的两名中国高管相继离职,先是松下电器副董事长张仲文离职,随后松下中国家电销售公司副总经理夏智刚离职。同年,戴尔也宣布,中国区总裁刘峻岭去职,接替他的是此前的联合总裁闵毅达。刘是戴尔进入中国8年后任命的首位中国高管。
上述权力的转移,原因可归结为三类:最主要的一类,是跨国公司管理层对中国经营业绩不满而主动变阵;第二类,为中国区内部及中国区与亚太区、全球在权力分配上的不和谐所致;最后一类则是因为年龄、升迁等发生的正常更迭。
除了经营业绩外,在跨国公司的管理层级中,中国区(大中华区)、亚太区、全球总部之间由来已久的管理矛盾,也是“洋为中用”的原因。一项决策,中国区总裁很可能要和新加坡籍的亚太区CEO、拉丁籍的新兴市场VP以及美国籍的全球CEO沟通,效果可想而知。
中国面孔的优势在于他们深谙本土市场的人情世故,弱势在于难以融入全球管理层,获得广泛支持。在这种情形下,对策不外乎两种,对组织架构进行调整或换上洋面孔。
组织架构方面,跨国公司近年进行了很多探索,戴尔中国曾经为了应付本土治理和全球沟通设过双头CEO(现已改回单CEO);耐克、柯达、宝洁、富士施乐等都撤销了亚太区,以减少管理层次;而马士基、IBM则撤销中国区,按照全球需求重新摆放该区域的位置;最后一种调整方式是,让中国区高管直接进入全球管理层。
除了上述四种方式,最后一招就是给中国安排一个洋面孔。“吉尔在惠普英国7年,韩国2年,他的国际化视野符合中国客户的要求,这种对于全球沟通能力和视野的要求,与七八年前是不一样的。”惠普中国新闻发言人陈雷表示。
洋面孔的优势
洋面孔的优势在哪里?除国际视野外,根据光辉国际和北京大学联合进行的一项研究,中国领导者与西方领导者相比,中国人更倾向于“任务导向”,注重规则、程序和目标;而洋面孔们属于“参与社交”,即注重内部共识、团队建设、他人参与。
身处跨国公司在华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市场对全球的贡献及其如何与全球步调一致,成为重要的需求,无论中洋,都需符合这一要求。因此,同样在今年,中国人取代洋面孔的情况也在发生:在德勤,卢佰卿取代了鲍毅;在汇丰,黄碧娟取代了翁富泽……被取代者都是“洋人”。
可以预见,跨国公司管理层的中洋交替将成为常态。“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华人一定会在中国取得成功,适应能力强、性格开朗的西方人,也可以非常成功。”麦肯锡董事合伙人高安德表示。
上一主题:遭遇诚信危机 沃尔玛中国大换血谋变
下一主题:跨国企业裁员潮波及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