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改革创新“红管家”
[发布时间:2011-11-01 14:22:54 点击率:]

  □ 通讯员 桑胜文

  本报记者 李丙驹

  

  有人说赵晋华是一颗种子,播撒到哪里,就能在哪里生根开花。

  他在十二局集团一公司任董事长、总经理期间,是中国铁建效益最好、存款最多、资产最优、人人垂涎的工程公司之一。

  他在十一局集团任总经理,是中国铁建各工程局中发展最快的单位之一……

  他走过的每一个地方,职工群众有口皆碑。一位亲历十一局近几年快速发展的老职工伸出大拇指说:“他可是个‘红管家’!”

  他带领全体员工深化改革,外拓市场、内强管理、奋力拼搏,短短几年,十一局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经济指标实现历史性突破。

  2010年与2006年相比,年承揽任务由百亿元提高到500多亿元;完成企业总产值由不到百亿元提高到近350亿元;产值收益率由1.54%提高到8.02%,实现利润是2006年的14倍。5年新购机械设备3994台套,价值33.45亿元;企业总资产增长了3.7倍;净资产增长了1.88倍;职工收入年年提高,由2006年的在岗人均工资17534元上升到2010年的39488元,年均增长22.5%。2010年,中铁十一局集团在湖北省百强企业评选中名列第8位。

  数字是枯燥的,但也是最有说服力的。

  

  推改革、调结构

  为企业“闯”出一片艳阳天

  

  2006年4月,赵晋华从十二局集团调任到十一局任总经理。

  他走马上任后,深入各基层单位和一线工程项目进行调查研究,很快掌握了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和实现企业发展的优势。于是,他和新任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桂林及党委一班人反复研究,一场史无前例的改革拉开帷幕。

  那时,集团公司机关不仅人员机构臃肿,而且下面还有北方、西南、昆明、福州、西北、广州、宁波等8个分公司。每一个分公司都有十几或几十号人,既不能独立闯市场,也不能组织有效施工,各项开支及人员工资大多依靠机关“输血”运行。

  为了扎住这些“流血”的口子,集团公司果断地撤并和改组了这8个分公司,把人员及资产合并到各工程公司。

  机关31个部门精简合并为15个部门,人员由203人压缩到140人,精简下来的人员被充实到各公司或一线项目部。同时,还进行了劳动用工、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有效激发了企业的活力。

  原基建分公司主要经营小型钢结构制造、安装,干些修修补补的小活,不仅产品单一、技术落后,而且一年几千万元的施工产值只能解决职工们的温饱,企业发展十分缓慢。2007年2月,集团公司将基建分公司改制为第六工程有限公司。经过几年的创新发展,六公司现已发展成为集工程装备研发与制造、高速铁路起重机、运梁车、架梁机,市政轻轨运架梁、机电设备安装、无砟轨道施工四大专业板块于一体、年施工生产能力10亿元的旗舰企业。他们生产的我国第一台JQ60型轻轨架桥机和YL60型运梁车,第一台变异型隧道衬砌台车,第一台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浇注机,第一台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的移动模架造桥机,第一组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混凝土养生帐篷等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轻轨PC轨道梁模板还远销到韩国,成为鄂西北重型装备制造业的一匹“黑马”。

  今年,集团公司以六公司人员、技术、设备为基础,一期工程投资1.3亿元,一座占地300亩、面积达9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和装备制造基地已建成投产,汉江重工科技公司也挂牌成立。

  集团公司下辖的江西鹰潭战备材料厂,是创建于50年代初期的铁道兵鹰潭战备材料仓库。2007年初,赵晋华抓住铁路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将鹰潭战备材料厂改制为中铁十一局集团桥梁有限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桥梁公司这个人员不足400人的企业,2010年完成施工产值,由2006年的3000万元增长到18亿元,年营业收入增长60多倍,资产总额增长10余倍,人均收入翻了两番,公司还被评为“江西省优秀企业”、“江西省高新技术企业”。

  赵晋华敏锐地意识到,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地铁轨道工程将会成为朝阳产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于是,他又召集班子成员商量,很快成立了城市轨道工程有限公司,大力进军地铁轨道市场。

  没有想到,2007年成立的城轨公司很快占领了全国在建地铁四分之三以上的城市,承揽任务连续4年在中国铁建都名列第一,现已成为企业创效的新兴产业。

  

  练内功,“抠”成本

  积铢累寸终于聚沙成塔

  

  企业的最终目的是在确保安全、质量、进度的同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于是,一套节支增效、实行“双预控”的“组合拳”在集团公司全面推开。

  “双预控”就是施工方案预控和成本预控。

  过去,各单位主要是按图施工,不太重视施工方案的优化及变更,所以造成大量效益白白流失。通过全面推行施工方案预控,各工程公司、各项目都从中尝到了甜头。

  例如,由一公司施工的沪宁城际铁路望虞河特大桥,全长7344.82米,原设计施工难度大、材料耗费多、所需工期长,无论从成本管理还是工期控制上都不能达到业主要求。之后工程技术人员将施工方案进一步优化,最终确定为使用钢板桩围堰施工。这样一来,既方便施工,还创造了缩短工期2个月、降低成本600万元的施工佳绩。

  像这样的事例,几乎每个项目都遇到过。虽然节约的成本有多有少,但全集团统计下来,却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为了总结提高并在全集团推广,从2007年起,赵晋华敦促有关部门,每年都召开一次成本管理经验交流会,以便相互学习和总结推广。

  与此同时,集团公司把物资设备招标采购作为“成本预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行物资设备招标采购“阳光工程”,并指定一名副总经理具体负责。从集团公司、工程公司到项目部,物资、设备全部实行公开招标采购。

  在物资材料招标采购中,采取公开、透明的采购机制,统一质量,统一价格,通过一次公开报价,二、三次单独报价,所有中标的供应商均是报价最低的第一名,所有的招标物资均符合质量标准并实现了零投诉。

  通过全面推行物资、设备集中招标采购,2007年至2010年,集团公司共节约成本支出近7亿元。

  

  文化创新、科技创新

  为企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赵晋华经常说:“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是推动企业持续发展、快速成长的强大精神力量。一个没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很难自强于市场竞争中。”

  上任伊始,他多次召集有关部门深入研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对集团公司的企业文化进行深度整合,对文化理念元素进行选择和提炼,并提出开展了:责任意识、成本控制、精细理财、市场开发、规范管理、变更索赔、团队意识、员工敬业等“九大理念”教育,不断提高全体员工的职业素质和文化素养。

  集团公司及所属单位除了大力推行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还扎实开展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争先文化”;“安全就是效益、质量就是市场”的安全文化,以及成本管理年、工程质量年活动,并多次举行“生命可贵、安质如天”安全质量巡回演讲。同时,大力宣传在企业建设中涌现出的创誉创效、廉洁奉公、敬业奉献先进典型,每年评选并重奖“十佳项目经理”、“十佳项目总工”等先进典型,以此丰富和完善富有活力和特色的文化体系,逐步将企业文化内化为职工的职业意识和自觉行动,真正起到内铸精神、外塑形象的实际效果,以此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市场竞争力。

  赵晋华说,科技创新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是企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他的倡导下,集团公司大力实施“科技兴企”战略,进一步加大科技开发和技术创新力度,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攻关,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集团公司以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和长大隧道、深水高桥施工技术创新为代表,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

  有很多项目填补了国内及集团公司空白。5年来,集团公司先后荣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3项,国家优质工程奖13项,省部级优质工程奖48项。

  先进的企业文化和行业领先的科技创新成果,为十一局集团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10年,企业承揽任务、完成产值、实现利润,在中国铁建名列前茅,在铁道部开展的全路质量信用评价中连续4次进入A类。

  为了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他每天五更起三更眠,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外拓市场、跑现场,有时一天要赶赴两三个城市。

  在赵晋华的科学管理下,企业发展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集团公司领导班子连续4年被中国铁建评为“四好领导班子”;2010年6月,集团公司党委被国务院国资委党委授予全国国有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

  近几年来,赵晋华也先后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优秀企业家”等荣誉称号。

  很多干部职工说:十一局近几年之所以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并一跃位居中国铁建系统前三甲,与赵晋华这位改革创新的“红管家”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