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河南济源:一座充满活力的新兴中心城市
[发布时间:2011-11-28 12:50:53 点击率:]

【城市荣誉】  

  ★ 国家卫生城市

  ★ 国家园林城市

  ★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 中国最佳投资城市

  ★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

  ★ 全国篮球城市

  ★ 全国卫生先进城市

  ★ 全国文化模范市

  ★ 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 全国体育先进市

  ★ 全国市容市貌管理先进市

  ★ 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城市

  ★ 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

  ★ 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

  ★ 省级文明城市

  ★ 河南省双拥模范城市

  ★ 河南省人居环境奖城市

  河南济源位于豫西北、晋东南交汇处,北依太行,与山西省晋城市毗邻;南临黄河,与洛阳市隔河相望;西踞王屋,与山西省运城市接壤;东临华北平原,与焦作市相连,自古有“豫西北门户”之称。面积1931平方公里,人口68万,作为河南省最年轻、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省辖市,济源市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和磅礴喷涌之势,迅速发展成为中原腹地最具发展活力和投资魅力的璀璨明珠。济源市,如一方沸腾的海,似一弯夺目的虹,令中原震颤,让领导瞩目!观摩取经的全国各地人士和不少经济学专家惊叹之余,将济源的神速发展誉之为“济源现象”。人们来到济源市,无不被许多随处可见的景观深深地感染着。在这个因黄河、长江、淮河、济水“四渎”之一的济水发源而得名的城市,无论漫步在市区的世纪广场、园林绿地,还是驱车在东部平原或西部山区,那里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风光,宽阔平坦、现代气派的大道,以及绿树掩映的庭院、功能完备的新区、造型独特的楼宇,既透露着工业强市奠定的强大经济实力,更衬托出和谐进步、力促发展方式转变和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所显现的时尚新风。

  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史巨轮乘风破浪加速远航,昔日偏居一隅、“五小工业”起家的济源市在迅速完成“原始积累”的基础上,开始了迈上新高度的跨越式巨变。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坚强正确领导和市四大班子的协同努力下,济源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大力弘扬“敢想敢干、开拓进取、坚韧不拔、团结奋斗”的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强力实施“开放带动、工业强市、科技兴市、文化立市、三产富市”五大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致力实现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济源奋斗目标。近几年来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济源工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第三产业大幅度提升,城市与农村、发展与生态、经济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不断加速……开创了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获得了迈上新层次的显著成绩。

  “实力济源”,济源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济源市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坚持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提升、在提升中增效,全市生产总值连续突破200亿元、300亿元大关,2010年达到343.4亿元,是2005年的2.4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9500元,居全省第二位,是2005年的2.8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连续突破10亿元、20亿元,2010年达到22.2亿元,是2005年的2.7倍。产业集聚区建设初具规模,项目建设扎实推进,累计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1480个,投资突破700亿元。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二、三产业比重比2005年提高2.9个百分点。农业特色产业持续发展壮大,粮经比由2005年的7:3调整到5:5,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4%,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传统产业占工业比重下降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年均增长25%以上,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19.03亿元,是2005年的3.2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73家、超亿元企业达到120家,豫光、济钢销售收入超百亿元,分别进入中国企业500强和中国制造业500强,6家企业进入河南省百强企业行列;旅游业取得长足发展,被评为“2010年中国旅游品牌榜河南最具人气旅游城市”,商贸、物流、金融、保险、中介等服务业发展的规模、层次和水平进一步提升。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3.02%,连续五年进入环境质量良好城市行列。

  “魅力济源”,济源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济源确立“市域济源”理念,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实施“1133”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城镇化率达到50%,比2005年提高10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5年的2.32:1缩小到2.12:1。建成了文化城、图书馆、科技馆、城展馆等一大批重点市政工程,不断完善“两气两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大气、秀气、灵气”的城市特色进一步彰显,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称号。克井、轵城、曲阳湖三个复合型组团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显著增强。小城镇建设扎实推进,镇区面积新增21.3平方公里,新增城镇人口3万余人。市财政累计投入13亿元支持“三农”工作,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五年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全市454个行政村有125个村进入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实现程度前500名。这几年,济源变化最大的是农村,受益最多的是农民。

  “活力济源”,济源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活力进一步彰显。济源大胆冲破影响和制约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中原特钢成功上市,豫光配股增发成功,完成了对15家煤矿的整合重组;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扩权强镇改革扎实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投融资体制、土地流转制度、集体林权制度等各项改革持续深化;建立和完善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机制,成立了市委、市政府督查局,组建了四大班子工作合力团,实行了市级领导分包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工作机制,促进了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持续加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加强与央企、战略投资者和周边城市、友好城市的合作对接等方面取得新成效,五年中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累计达到180.9亿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7亿美元,全市外来投资企业发展到285家,荣获“2011年度中国最佳投资城市”称号。

  “文明济源”,济源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和谐发展氛围更加浓厚。济源坚持弘扬主旋律,倡树文明新风,加快推进民主化、法治化进程,内聚力量、外树形象,在全市上下营造了文明向上、民主团结的浓厚氛围。成功举办了一系列大型节庆纪念活动,央视《激情广场·爱国歌曲大家唱》两次走进济源,大型电视剧《王屋山下的传说》在央视播出,大型抒情豫剧《愚公移山》进京演出,在全国、全省引起强烈反响。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深入人心,全民文明素质教育工程扎实推进,“十大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效果良好,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升,被评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人大、政协职能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新形势下的统战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宗教、侨务、对台等工作取得新进步。国防动员工作扎实有效,军政、军民关系进一步密切,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老干部和关心下一代工作深入开展。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工作取得新成绩。依法治市深入推进,全民普法工作成效显著,两级法院、检察院在打击犯罪、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和谐济源”,济源社会民生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济源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着力民生不含糊,着力民生不懈怠,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加大对社会事业和民生建设的投入力度,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784元,居全省第二位,是2005年的1.9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480元,居全省第三位,是2005年的1.8倍。人居条件明显改善,率先在全省实现了镇镇通高速、组组通硬化路、村村通广播电视、农村饮水安全和村村通自来水,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累计新增就业人数9.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以内,率先在全省实现了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的城乡全覆盖,率先在全省建立了被征地居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各项保障标准处于全省先进水平。社会事业长足发展,两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率先在全省建立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城乡中小学布局进一步优化,率先在全省基本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率先在全省免除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费;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村文化中心示范村建设取得新进展;率先在全省完成了乡镇卫生院改造和村村有标准化卫生所。大量社会矛盾得到及时有效化解,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明显增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群众安全感指数持续位居全省前列。在全省率先构建起一幅幅重民生、得民心的壮美感人的历史画卷。

  ……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路线方针政策的科学引导,得益于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是全市各级党政、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团结奋斗的结果,也凝结着社会各界人士的心血和汗水。“济源要按照新加坡的标准来打造”,是省长郭庚茂对济源提出的热切要求,“要把济源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充满活力的新兴中心城市”,是省委书记卢展工对济源的殷切期望。未来征程,任重道远,济源全市人民将继续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为实现建设中原经济区充满活力的新兴中心城市,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一体化而顽强奋进,不断攀高!

  济源:

  特色旅游添异彩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济源,因黄河、长江、淮河、济水“四渎”之一的济水发源地而得名。五千年文明史馈赠给济源不可胜数的文明瑰宝,文物古迹和文化遗址遍布各地,木质结构古建筑更居河南之首,历史传说、神话寓言名播中外,如“愚公移山”、“女娲补天”、“黄帝祭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在此流连驻足,挥毫泼墨,白居易盛赞“济源山水好”,乾隆帝称誉其为“名山胜迹”。

  济源境内高山、大河、丘陵、平原交相辉映,自然人文和历史资源都极为丰富:中国古代九大名山,道教仙山、“天下第一洞天”、国家AAAA级景区、世界地质公园王屋山,山拔谷深,雄、奇、险、秀、幽一体兼备,更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发源地;中国治黄史不朽丰碑、举世瞩目水利工程小浪底,将古老黄河文化与现代文明完美结合,一处景观,一个传说一段历史,构成了碧波荡漾、港湾交错、山水相融的“皇家山水”、“高峡平湖”壮丽画卷;“猕猴王国”、 国家AAAA级景区五龙口,景色迷人,猕猴灵动;以及中国古建筑博物馆、“祭水圣地”、“天下第一水神庙”济渎庙,;茶仙”卢仝故里、“茶道之源”九里沟;“女娲之乡”小沟背……济源旅游可以让你一品自然奇观山河壮美的视觉盛宴,更可让你体会源远流长中原文化的精神饕餮。

  济源市依托众多的名山胜水和文物古迹,本着“大办旅游、办大旅游”的指导思想,投资数亿元强力开发旅游资源,以其独特优势,已成为中原地区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济源正以她的绰约风姿迎接八方来客。

  济源:

  辽阔中原的魅力名城

  济源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设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经朝政更迭,历史沧桑,新中国成立设济源县,1988年济源撤县建市,1997年升格为省辖市,2003年被列入河南省“中原城市群”,2005年被列为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城市、全国市容市貌管理先进市、全国篮球城市、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文化模范城市。

  济源是一座朝气蓬勃的工业化城市。济源自然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藏有40余种,煤、铁、铜、铝钒土、大理石等储量可观。水资源充沛,地下水年可开采利用量达10亿立方米。富足的资源和能源为济源工业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成就了济源铅锌、钢铁、能源、化工、机械制造、矿用电器六大支柱产业,其中有色、化工、能源产业占工业总量的80%,成为全国重要的新型有色冶炼、装备制造、能源工业基地;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73家,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达120家,超10亿元企业达11家,济源钢铁、豫光金铅销售收入超百亿元,均进入中国企业500强和中国制造业500强;玉川、虎岭、高新技术三家省级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23.7平方公里,建成区8平方公里,各个项目建设推进扎实,累计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1480个,投资突破700亿元,发展初具规模。

  济源是一座独具魅力的山水城市。济源是南太行、沿黄生态旅游城市,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境内大山大河交相辉映,风光旖旎。王屋山是中国古代九大名山之一,被称为道教仙山,列道教十大洞天之首,更因“愚公移山”名扬天下,宫观庙宇星罗棋布,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自然景观雄伟壮丽,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世界地质公园;五龙口群峰巍峨,沟壑幽深,猕猴顽皮,是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猕猴自然保护区;黄河小浪底融小浪底水库、黄河三峡于一体,烟波浩渺,壮丽秀美,被评为“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九里沟山灵水秀,风景如画,茶仙卢仝曾在此著《茶谱》、吟《七碗茶歌》;济渎庙集唐宋元明清历代建筑之精华,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济源旅游发展已形成以王屋山、五龙口、小沟背等景区为代表的山岳型旅游带和沿西霞院小浪底黄河三峡一线的黄河风情旅游带,年接待游客200余万人次,成为重要的休闲旅游集散地。

  济源是一座绿色宜居的休闲城市。济源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区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5平方公里,城区道路交通便利,四通八达,集中供热、供气、供暖、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完善。第三产业繁荣,传统服务业档次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各种商场、超市、星级酒店、特色店如雨后春笋。卫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性文体活动设施齐全,公园、游园随处可见。环城公路如绿色飘带包围着城市,路在树中,城在绿中,初步形成了大气、秀气、灵气的城市特色。被评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

  济源是一座充满活力的中原经济区前沿城市。济源位居河南洛阳、焦作及山西晋城、运城四市的中间地带,素有“豫西北门户”之称,焦枝、侯月铁路在境内交会,207国道穿境而过,高速公路形成“十”字型框架。济源抓住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充分利用特有的体制优势、精神优势、产业优势、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发挥资源优势,进一步强化与周边城市的战略合作,共享中原经济区政策机遇,推动济源市与周边地市的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目前济源已成为沟通晋豫两省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地。济源加大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力度,出台优惠投资政策,对外来企业在财政扶持、土地供应、手续办理等方面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全力打造优良的行政环境、司法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大批外商目光,目前在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等领域,有来自欧美、东南亚、日本和我国港澳台地区等外商投资企业近300家。济源正在利用自己的“新加坡”模式,逐步将自己打造成为中西部一个开放的经济特区。

  济源是一座充满希望与潜力的现代化城市。“十一五”时期,济源强力实施开放带动、工业强市、科技兴市、文化立市、三产富市“五大战略”,不断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2011年1—6月份,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94.1亿元,同比增长14.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8亿元,同比增长13.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26.3亿元,同比增长19.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4.6亿元,同比增长2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7.9亿元,同比增长17.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完成9310元,同比增长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完成5382元,同比增长22.3%。

  为全面加快“十二五”发展,济源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充满活力的新兴中心城市”和“率先在全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奋斗目标,明确了建设中原经济区“城乡一体化先行区,新型有色、装备制造、能源基地,沿边开放合作示范区,南太行、沿黄生态屏障区,改革创新试验区”的战略定位,全市上下大力弘扬敢想敢干、开拓进取、坚韧不拔、团结奋斗的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奋斗。

  济源,一个充满生机、魅力无限的现代化城市正在中原大地快速崛起!